古丝路千年“农脉”因“一带一路”深耕厚植

作者:刘书云 陈晨 来源:新华网
2017-04-18 09:05:00
分享

古丝路千年“农脉”因“一带一路”深耕厚植

  2016年10月10日至16日,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在陕西举办。(资料图)

每到春天苹果生长季节,在中国陕西杨凌经营苹果种植园的郭兰军,总会接到千里之外哈萨克斯坦“同行”的切磋电话。自3年前双方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阿拉木图市那片占地150亩的苹果园,总让他心生牵挂。

“3年前寄过去的两款优质苹果种苗,他们已经种上了。没有水土不服,听说长势还不错。最近电话里都是谈一些病虫害防治经验。”郭兰军说,除了需要借助翻译,双方交流几乎没有障碍。

“‘一带一路’倡议让我园子里的苹果走出国门,也交到了这些可爱的外国朋友!”他说。

此景似曾相识。万里丝绸之路,农业交往绵延千年不绝。古时,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西域农作物沿丝路进入中原,东方的蚕桑制品向西传播。出土于西安的壁画《宴饮图》,豪情奔放的盛世气象一览无余。画卷之上,产自西域的葡萄美酒等各色珍馐布满案几,就餐者神情怡然自得。

“古老中国的五彩丝绸络绎于途,一路西行。而‘本出羌胡’、来自西域各国的农牧产品也‘植之秦中,渐及东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樊志民说,历史上,丝绸之路串联起的优质农牧资源的引进与输出,始终是东西方交流的主题之一。

驼铃悠悠,往事千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路沿线的农业交流以更为饱满和立体的方式呈现,为东西方文明交汇注入新元素。古丝路起点的陕西,也再次成为农业交往的前沿。

古丝路千年“农脉”因“一带一路”深耕厚植

4月11日,在德国西部城市杜伊斯堡的DIT货运场站,起重车搬运中欧班列集装箱。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2016年7月以来,搭乘现代“钢铁驼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4600吨哈萨克斯坦优质面粉陆续运抵西安,受到消费者欢迎。这也让有志于从事中哈农业合作的西安爱菊集团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心。

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哈萨克斯坦土地广袤,粮油产品质量很好。目前,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政府联合打造的150万亩种植基地已经开始播种,带动了当地5千至1万户农民的生产。到了秋季,预计将收获15万吨菜籽、10万吨小麦。

麦香、果香,每一缕食香都是丝绸之路农脉绵延的味道。而今,丝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局面,也在逐步密切的农业交往中日渐成型。

时近谷雨时节,远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陕西乐达草业公司投资建设的2万亩牧草种植基地内青草吐绿,郁郁葱葱。“我们为当地百姓提供种子,企业负责收购和销售。这既能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也能平抑国内市场的牧草价格。”公司负责人邵革说。

来自中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推动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水产养殖及动植物疫病防控、山水园艺、农业机械等优势技术在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分析说,“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好,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和中国西北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类似的科技需求,因而在学术交流方面大有可为。

一批从事现代农业交流的中外学者已经先行一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间实验室内,25岁的玛拉提·木拉提汉双眼紧盯着电子显微镜下的淀粉颗粒,仔细地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手边的笔记本上。作为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研究员,他正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进修。

古丝路千年“农脉”因“一带一路”深耕厚植

这是4月13日航拍的西安港。丝绸之路上的西安港是无“水”之“港”,不沿江、不靠海,却能联通四方、买卖全球,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上重要的国际中转内陆枢纽港。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这是我和中国同行共同承担的淀粉研究项目,最终会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曾在乌鲁木齐生活8年的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说,自己每天清晨进实验室,除了吃饭,一直要待到晚上八九点。时间紧迫,必须要“争分夺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王玉环说,目前在该校就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外国留学生已达230多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过65%,学生中又以国外高校教师居多。“他们学习中国的农业理论与技术,回国后教授出去,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农业经验带到中国来,架起了双方学术交流的桥梁。”

玛拉提说,中国农业高校的实验设备先进,关于旱作农业的研究基础很好。出于对“一带一路”倡议前景的看好,他计划在进修结束后,到中国完成为期3年的博士学业。

千年丝路农脉,因“一带一路”而深耕厚植。“‘一带一路’的农、林、水、牧产品物流,必将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丰富各国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繁荣,产生深远作用与影响。”樊志民说。(完)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