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陕西先后在全省实施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六年来,35个重点示范镇累计完成投资595.01亿元,镇区面积扩大76.0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增加60.53万人。31个文化旅游名镇创建4A级景区10个,年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90亿元,农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形成协同推进小城镇发展格局
2011年,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和“建设新区、提升老区、整合社区、发展园区”,“四区同步”的建设思路,择优培育35个重点示范镇,给予每镇每年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给予每镇2000亩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用地指标,着力构建县域城镇、经济、服务、文化四个副中心。
去年,陕西又选择4个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的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打造镇级市。经过探索实践,全省已形成了中国特色小镇、镇级市、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市级重点镇协同推进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高起点宽视野编制“两镇”规划
前期规划决定着城镇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陕西按照“多规融合”的思路,高起点、宽视野编制“两镇”规划。重点示范镇根据用地条件、人口规模等,设计6套新区规划模块,以模块推动新区建设,以新区带动镇区建设。沿渭河重点示范镇发挥渭河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各异的渭河景观带。文化旅游名镇深挖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修新如旧”的原则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6年来,35个重点示范镇建设道路297.02公里,垃圾、污水处理场(厂)68个,文体中心(广场)55个,医院、敬老院54个,小学、幼儿园、初中全覆盖,11个镇建成高中,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成传统街区26条,逐步形成古镇旅游型、红色经典型、特色文化型、名人轶事型、生态休闲型以及新兴产业型等特色鲜明的古镇类型,以照金、青木川等为代表的陕西十大古镇日益凸显。
产镇融合打造百姓脱贫致富大平台
“要让百姓留下来,有活干有钱挣。”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推进产镇融合,打造能让百姓脱贫致富的大平台。35个重点示范镇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GDP总量达991亿元,比亚迪、双汇发展、中航工业等大型企业纷纷进驻,累计新增的就业岗位达50.79万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建设之前的7064元上升到目前的1203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31个文化旅游名镇围绕“食、住、行、游、购、娱”逐项分析,积极“补短板”。抓好线路设计,举办“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山水人文·大美陕西”等活动,打造关键节点,塑造旅游亮点。积极引进陕文投、陕旅集团等大型企业整镇打包推进建设运营,积极与华谊兄弟、万科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迅速带动法门寺佛都文化,楼观台道教文化、武侯诸葛文化、留侯张良文化、梁家河红色文化、壶口景观文化、青木川影视文化等国内知名旅游产业带发展。
下一步,陕西将首先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个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5年的创建,培育100个省级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加快成为陕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平台。三秦都市报记者 王嘉 通讯员 张修源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