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母亲河,颜值开挂了!

作者:王丽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2017-04-26 12:16:00
分享

陕西的母亲河,颜值开挂了!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即。这是陕西在实现追赶超越赛道上的冲刺点和加油站。而在2012年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赵乐际在报告中细数硕果,便有如此描述:渭河整治、引汉济渭等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并在未来5年的蓝图中圈点:要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从2008年陕西省制定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开始,三任省委书记多次将其放在心坎,调研、把脉、督促指导。如今,渭河整治已走过近10个年头,马上要历经两次党代会,尤其是陕西落实“河长制”后,渭河治理便更得天时。那么,这条曾被称“癌症”一样难治的河流,走过了怎样的“康复”历程?

善治水者先治渭

坊间早有俗语:善治秦者先治水,而善治水者先治渭。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曾在一次座谈会中说,以前渭河咸阳站出现每秒3000以上立方米流量,省长就要奔赴“抗洪一线”,如今超过5000,也不用担心要发洪水了,省长还在办公室。足以见证治理成效。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在陕流过512公里,养育当地60%以上人口,被誉为陕西的“母亲河”。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渭河洪涝频发、水质污染、生态恶化,全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渭河排泄。早在1998年,陕西就出台《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但其治理难度堪称陕西河流治理之最,也被群众称为治理不好的“癌症河”。

2008年,陕西出台《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采取工程治污和关停污染企业等手段,使渭河流域环境得到改善,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使渭河中下游成为一条绿色长廊;2011年,607亿元投向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工程,并承诺用三年时间让渭河水变清。时任省长赵正永与渭河沿岸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铜川、渭南五市一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干部考核,规定凡在本区域内污染加重的,不仅予以处罚,而且要对相关的负责人诫勉谈话;娄勤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渭河三年行动重大问题,亲临干流重要断面和对皂氵河等重点支流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年之后,渭河治理告捷:渭南潼关出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均达标,入黄稳定保持Ⅳ类水质。干流水质由重度污染变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轻度污染。2015年6月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基本完成,渭河基本实现了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的治理目标。

目前,“河长制”正在全面落实,而渭河省级河长由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亲自担任,明年上半年,将在全省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江河库渠管理保护机制。确保渭河每条河段都有人管且管得好。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规划”,一段又一段的“三年攻坚”,渭河“癌症”正在一天天康复。

从水利到“地利”

关于江河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紧扣这一要求,陕西治水兴水新局面已然开创:全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将横贯关中大地,陕西将形成秦岭、渭河南北相望的两大生态景观带。届时,渭河生态区建设还将带动沿渭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

2200多年前,渭河边上修建了一项大型工程——郑国渠,能灌溉渭河北岸四万余顷田地。秦国借此国力大增,统一四海。如今,因渭河治理带动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露,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开始沿河布局,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渭河上游的宝鸡眉县,经过综合治理的渭河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带。借渭河南岸湿地美景,一座滨河文化产业新区正在崛起,占地千亩的国家级眉县猕猴桃工业园区进驻其中。50多岁的李玉兰经过培训,成为这里的一名质检员,让她在家门口有了挣钱的机会。

“渭河治理不仅使我们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交通出行也方便了,现在村里人都考虑在河滩地里种些周期性长的经济作物提高收入。我也准备把家里的10亩地种上果树,发展果业经济。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居住在渭河下游,渭南市华县赤水镇李马村村民张石峰对渭河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

由怕水拒水到亲水近水,由背水而居到向水发展,根治水患、改善渭河环境的目标逐渐变成现实。渭河不仅从水患变水利,更从水利变“地利”。

从地利到“人和”

关于治渭,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高标准谋划,系统推进堤防、绿化、治污、水景观等建设,要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挖掘当地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的深刻内涵,打造诗情画意、风景秀美的千里景观长廊。

《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典雅诗句,在宝鸡岐山渭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内找到了归宿:“蒹葭亭”、“在水一方”水域,“在水之涘”、“在水之洲”等景点,曾使坊妹陷入遐思。并且,40多年之后,朱鹮终于在渭河频现。而在华阴市罗敷河分洪区,大片的水面,已经成为当地百姓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渭河治理,已逐渐恢复到历史人文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和”画面。

2016年年底,沣西新城渭河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开工,其中钓鱼台湿地公园,治理河长7km,治理滩地约3000亩,其打造的景观节点,对西渭桥、钓鱼台遗址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咸阳湖南槽建成后将形成长5公里,1680亩的水面景观,改善咸阳湖南岸水环境;地处上游的宝鸡市在西起宝鸡峡、东到扶风绛帐、全长100公里的渭河两岸相继建成了“十里花海”“千亩荷塘”“万顷芦荡”等自然生态景观,形成了一条四季景色如画的“百里画廊”,不仅使渭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也成为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整治,计划用5到10年时间,重点开展生态保护、湿地修复、水量保障、污染治理、水系景观、生态旅游等项目,促进渭河沿岸产业的结构优化。

2013年,人民日报刊文《善治秦者先治水》,高度评价陕西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水利重大工程是顺时势合民心的重大决策部署;两年前,央视《新闻联播》点赞渭河治理工作。从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到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让渭河水患彻底根治”的承诺,再到现任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亲任渭河河长,10多年间,渭河,实现生态、经济、民生、文化共建,无不凝聚赳赳老秦的“治水”恒力。

诚然,目前渭河治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完善,但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不断夯实责任,全省上下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已然形成陕西特色治河新经验。2012年,在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渭河整治被写入报告;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在“河长制”的全面落实背景之下,相信渭河将以此为契机,再创“颜值新高”。(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8坊工作室 王丽)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