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4月26日电(王可)4月26日,前一天的阴雨让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的泥土散发出芬芳。走进何村,排排新式安置房被干净整洁的街道串联,全然不见多数农村垃圾围村的“窘状”。这让人赏心悦目的何村景致,正得益于高陵区推行的智慧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模式。
当日,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减量化工作启动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陕西省首个智慧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项目在高陵正式建成并闭环运行。
先进经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垃圾分类新模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围村现状,垃圾分类处理迫在眉睫。今年年初,高陵区组织人员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垃圾分类处理经验,对现有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进行了智能化提升,打造出了全新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新模式。
为使垃圾回收利用工作顺利进行,何村与高陵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签订了回收合作协议,张贴废品回收价目表,定点定期回收村民的各类垃圾。同时,抽调优秀村民组成24人的社区服务队,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让村民自己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监督管理工作。
在刺激群众积极性的同时,完善《保洁分拣清运员考核办法》、《环境卫生管理》等制度,制定考核奖惩机制,把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工作纳入日常考核,实行“一周查一遍、两周一督查、一月一考核”的常态化运转机制。
工作人员向高陵区区委书记杨晓东演示智能垃圾回收箱的使用方法王可摄
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并顺利开展,高陵区通远街道除了宣传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干部逐户入户宣传指导演示垃圾分类如何进行之外,还运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新理念,引入新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将信息化时代下的村民生活与现阶段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相融合,构建起了以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回收箱为硬件基础的云服务垃圾回收利用融合平台,科学有效的将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实行信息化监管。真正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扎实推行先进模式扣合可持续发展新链条
制度的顺利推行,让何村垃圾回收利用的“齿轮”运转顺畅。村民依据先前制定好的“二级四分”法,按“可烂”和“不可烂”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分别投放至门前的分类桶内,之后,由环卫工上门分类收集垃圾。“可烂”的将被运送至何村垃圾堆肥房,经生物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不可烂”垃圾则按“能卖”和“不能卖”两类进行二次分类;“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有偿回收,“不能卖”的垃圾按“户集、村收、街运、区处理”的模式,运至垃圾填埋场做无害化处理。
工作人员展示二维码智慧卡与印有二维码的垃圾袋 王可摄
何村还为村民配备了垃圾投放二维码智能卡,村民可用此卡在智能垃圾袋发放机上免费领取印有二维码的绿色和橘色垃圾袋,并依据种类将垃圾分别装入相对应颜色的垃圾袋中,投入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站的专用垃圾箱中。垃圾投入之后,机器将称自动对垃圾称重并核算出相对应的积分,等垃圾回收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拣确认后,将按类别向村民返还积分,村民可用积分到指定地点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这一奖励举措,大大激励了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热情,同时也减轻了垃圾二次分类工作的强度,一举多得,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建成何村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新链条,高陵区引入陕西明堂环卫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推广、建设、运营、处置等全链条服务。目前,何村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阳光生物有机发酵堆肥房、微生物机械高速堆肥房、垃圾分类车辆停靠充电冲洗点、渗滤液收集存储池等分类终端设施已经建成。同时,配备了全省第一台零污染、零排放、纯电动的新能源机械化环卫清扫车,设置了4处集中分类垃圾收集点,为全村466户农户门前安装分类垃圾桶,全面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闭环运行”。据统计,何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000公斤,实行分类后,预计可回收约200公斤,堆肥1400公斤,垃圾填埋400公斤,可实现垃圾减量约80%。
下一步,高陵区将在何村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两年全面铺开”的目标和思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全面覆盖原则,全域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源头分类、就地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治理模式及“有组织机构、有人员保障、有配套设施、有管理制度、有资金保障、有考核机制”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让老百姓更多的享受垃圾分类带来的实惠,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生活更美好。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