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三道坎”,迎面遇上 ——“城归”创业调查之二

作者:康传义 来源:陕西日报
2017-05-15 13:39:44
分享
  离开汉中市西乡县,在深圳等地打工多年,李平运、陈全英夫妇进过食品加工厂,做过中医针灸师,但是始终惦记着家乡的大片樱桃地。
  西乡县城北边的樱桃沟,是西北第一、全国第二的樱桃基地。“那里的樱桃只有4小时保质期,卖不出的都烂掉了。我们就想做樱桃深加工,生产樱桃干、樱桃酒等产品。”陈全英表示,“因为技术难题,多年来西乡、乃至陕西都没有人涉足这一块,我们在外打工时一直留意学习,首先解决了技术问题。”
  2015年,李平运夫妇回到西乡,筹备创建圣樱农产品有限公司。


  加工厂选址成为横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第一道坎:厂在哪儿建?
  “工厂选址首先需要考虑通电、通水、通路问题。拿电来说,工厂需要动力电,要是自己加变压器一个就得花十几万元,地面凹凸不平的话还得做硬化。”李平运夫妇心里清楚,作为初创型企业,如果在土地、厂房、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过多,进行市场运作的资金将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希望找个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落脚。
  然而,西乡县尚没有孵化基地。李平运夫妇初涉当地人未曾尝试的樱桃深加工领域,有时候看中了场地但不被接纳,有时候当地热情邀请但建厂条件不具备。最终,忙活了几个月后,李平运夫妇在城关镇葛石村一处做好“三通”的地方租了一亩地。
  当然,不只是对生产条件要求较高的工业领域,那些从事农业、第三产业的许多“城归”也经历了用地难的问题。在租赁土地时,村民的接纳往往是必经的门槛。
  陈盛林,最初是柞水县的普通农民,先后在西安打工、经营花店。2008年他开始进行鲜切花种植,2015年又涉足民宿旅游,地点大都选在了家乡。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无论是种植基地,还是民宿院落,需从村民手中租赁土地,取得经营权。
  “不是所有村民开始都愿意租地给我们,有人可能觉得不缺这些钱,或者觉得我们是占了他们的地。”陈盛林说,“我们定了‘四个不失’的原则,让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房、不失利。镇政府、村委会,以及帮扶部门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如今,在营盘镇朱家湾村,陈盛林投资建设的民宿“云顶小屋”坐落在大片花海一侧。每户有个管家阿姨,而她们即是这些屋子原本的主人。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罗丞强调,“城归”使用土地时,应该注重和村民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生产活动。如果农民能够获得好处和帮助,自然会欢迎返乡创业人员。“城归”首先要扪心自问返乡的动机是什么,不能仅仅盯着农民手里的土地,让“农家乐”变成“老板乐”。
  在一些时候,“城归”也受到用地指标的制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之下,农村建设用地实行增减挂钩政策。如果改变土地性质,将耕地用作工业生产,往往需要等待用地指标。”罗丞表示。
  也有专家指出,随着国家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土地出让价格逐年提高,住建、土地等部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多愿意将建设用地用于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而对返乡农民工规模小、收益低的项目缺乏重视。罗丞建议,希望进行工业生产的“城归”,可以选择入驻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
  第二道坎:钱从哪儿来?
  对于租下一亩土地的李平运夫妇而言,修建厂房、购买设备、开始运转市场需要近100万元资金,除了打工的一些积蓄,剩下的钱从哪儿来?
  他们得知,一些“城归”的创业启动资金来自小额担保贷款。个人的贷款额度不超过10万元,合伙经营与组织就业的贷款额度不超过50万元,并享受财政贴息。但是需要有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担保人,或者将房屋等作为抵押物。
  “作为一个普通的返乡创业者,在起步阶段缺乏社会关系,而且担保毕竟存在风险,找到担保人并不容易。房屋又是租来的,不能用来抵押。好在得到亲戚朋友的帮助,七拼八凑才凑够了启动资金。”李平运回忆。
  陕西省劳务交流指导中心主任付鲲鹏表示,今年4月他们在部分区县进行调研,接触到的65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待创业农民工中,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主要困难的人占到80%,而创业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是主要原因。
  在渭南市澄城县,身处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发展“一村一品”的村子等产业聚集区的创业人员,能够享受“三户联保”的贷款模式,相互分担风险。延安市延川、安塞两县则在去年成为陕西省创业担保贷款信用乡村建设试点,得到信用村推荐的创业人员在申请贷款时享受免担保。据了解,今年省内还将启动33个信用乡村试点。
  启动资金只是一个开始,创业过程还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
  澄城县就业局局长王建荣表示,商业银行考虑到资金风险,往往不愿将资金投到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项目中,人社部门的创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难以满足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需求,加之创业贷款担保基金的限制,现有的放款规模不能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求。
  “我只能挣一点投资一点,比如民宿旅游,资金够投一栋就投一栋,够投两栋就投两栋。”陈盛林说。
  第三道坎:环境怎么样?
  正如一些“城归”在采访中所说,一开始,不熟悉相关政策,也不知道找人寻求帮助,容易走些弯路,他们的创业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
  让李平运夫妇和陈盛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他们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最先找到我们的是科技局,积极地帮我们对接专家,认定专利,我们得以拥有自己的研发院,并且享受到对科技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李平运说。
  后来,在经贸局、旅游局、工商联、妇联等机构的牵线下,李平运夫妇带着自己的樱桃产品走进了农高会、西洽会、旅博会以及西乡当地的西商会,让更多人认识了“圣樱”品牌,收获了更多城市的代理商,还和东南亚国家的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陈盛林和政府真正开始打交道则是在2013年,拿到了科技部门给予的一笔科研经费之后,随后开展了“秦岭珍稀植物资源普查”等项目,为野生花卉的培育奠定基础。
  相比之下,从创业之初即进入孵化基地的“城归”似乎更为幸运。他们能够拥有相对畅通的信息渠道、享受相对多元的扶持和指导。以去年开始运作的澄城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孵化园)为例,创业企业能够在入驻的第一年免费使用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免费接受电商培训,优先享受创业政策等优惠。
  付鲲鹏在调研中发现,普遍而言,返乡人员在创业项目选择指导、生产经验管理、技术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尚缺乏有效支持。
  目前,李平运夫妇和陈盛林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赢得市场?作为省内唯一做樱桃深加工、唯一做鲜切花种植的企业,他们都意识到,单靠自家企业,难以将市场做大。
  李平运夫妇希望打造的,是一条属于西乡樱桃的产业链,并且通过统一定价等方式提升西乡樱桃品牌的认知度。这自然需要得到当地政府、村民的支持。
  “我们种植基地的产量有限,仅供应自家花店的销售量都很难,更别说销往外省了。”陈盛林表示,西安拥有西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花卉批发基地,但鲜切花投资成本高,许多人担心风险不愿进入该产业,期待扶持政策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我们需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让返乡人员更便捷地咨询。同时,应该下大力气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创业积极性。”王建荣坦言。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