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二道河村:依托当地生态资源 紧抓绿色产业脱贫

作者:李永利 来源:陕西传媒网
2017-06-14 08:21:00
分享

宁强县二道河村:依托当地生态资源 紧抓绿色产业脱贫

食用菌开发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永利摄

宁强县二道河村:依托当地生态资源 紧抓绿色产业脱贫

  二道河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

“户均一万菌,当年能转运;户均两亩茶,脱贫没麻达;户均三亩树(银杏),两年能致富。”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二道河村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宁强县汉源街道办地处“南水北调水源地,汉江源头第一城”的宁强县城所在地,现辖19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5.8万余人。2017年5月,通过反复核实,贫困户最终确定为969户2605人,扶贫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为了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汉源街道办依托当地优越的生态资源,鼓励扶持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特色养殖等绿色生态农业。

扶贫扶智更扶志

扶贫首先重在扶志,根据历年来总结的扶贫经验,多数贫困群众的症结在于缺乏知识、技能、信心和斗志,只有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扶起自主脱贫的“志气”,才能实现彻底脱贫。街道办组织了6个贫困村的村干部和第一书记20余人,到留坝县武关驿镇松树坝村参观学习,重点就村级扶贫合作社组建运行模式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经验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让产业带头人和致富榜样现身说法,扶贫扶志驱懒汉,充分激发群众主动脱贫、自我“造血”的热情,激活贫困群众自我奋斗的内生动能,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为了将国家扶贫政策传达落实到每一户群众家中,针对辖区4个脱贫重点村、2个已脱贫巩固村、13个非贫困村不同情况,抽调干部分别成立了19个扶贫工作组,进村召开群众代表会和院落说事会,到各家各户宣传政策,核实核准扶贫对象,确保全覆盖不落一户。

因户施策开“良方”

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街道办党委采取“六步工作法”,通过干部入户走访,召开群众会议评议,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联评,对照政策标准,深入细致核查,确保扶贫对象精准,脱贫攻坚平稳推进。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精准开出“七剂良方”:

产业建园“方”——对有土地劳力、可建园发展的,通过政府配套搞扶持、企业生产搭台子、农户入园经营促增收。充分发挥滴水铺食用菌基地、石墙院春润农业循环产业园区和新建的二道河食用菌产业园、花卉苗木基地等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优先吸收贫困群众到园区、基地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土地流转“方”——对有土地、劳力但不宜连片发展的,动员农户将土地流转交由企业规模经营,贫困户优先入园务工,同一块地两头实现增收。

劳务输出“方”——对无地或失地农户但有劳力的,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有序引导转移就业增收。

联户分红“方”——对无土地无劳力的,采取“企业联户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动员贫困户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入股企业享受分红获利。

技术帮扶“方”——对有土地劳力,但缺技术资金的,落实技术干部结对帮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筑牢增收基础。

搬迁致富“方”——对居住分散、条件较差的吊庄户,多策并举支持群众搬迁安置挪穷窝、进城入镇谋发展;2016年,全办搬迁安置150户465人,其中户均务工就业1.5人,实现了就地增收目标。

就业安置“方”——对无土地无项目就业困难的贫困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统筹安排城乡环卫、生态护林、农村道路养护等岗位,有效解决了82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绿色产业开财源

“户均一万菌,当年能转运;户均两亩茶,脱贫没麻达;户均三亩树(银杏),两年能致富。”汉源街道办二道河村村民中间流传着的顺口溜证明,利用汉江源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银杏、食用菌、中药材和中蜂养殖等绿色产业,是当地通过多年努力,探索出的脱贫致富行之有效的路子。

二道河村草坝场距离县城虽然不足10公里,但受自然条件所限,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民祖祖辈辈以传统种养业为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自2015年启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该村先后投入资金115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扶持。截至目前,全村茶园保有面积1420亩,苗木花卉种植340亩,银杏种植600亩,中蜂养殖200箱,新建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1个,占地面积100亩,新建红心猕猴桃120亩。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为了降低农户风险,二道河村草坝场普遍实行“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设和运行。以食用菌产业为例,引进食用菌企业,负责标准化集中生产制袋、接种养菌,按成本价将菌袋投放给贫困户,进入香菇栽培示范园经营管理,并按保护价收购鲜菇。公司实行“三包”,即包技术指导、包产品回收、包贫困户稳赚不赔。

贫困户蔡跃基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和妻子来到这家食用菌开发产业园区打工,他每月挣3000元,妻子挣2000元,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元,情况明显好多了。今年年初,园区重点吸纳贫困户入园托管香菇养殖项目,每户1万袋,目前包括他在内,共有50户贫困户和园区签了协议。同时解决了40余名以脱贫户为主的劳动力在园区务工,半年人均工资收入1.5万元以上。

“你能投入多少资金?”蔡跃基咧着嘴嘿嘿笑着说,“人家就是要让咱脱贫致富呢,不投资金。园区里统一购买回来香菇菌种,由他们自己的技术人员集中培育好以后,分发给贫困户,我们在技术员指导下生产。香菇成熟以后,全部卖给园区,每斤保底收购价2元,不准私自拿到市场上去卖。如果市场价格低于2元,园区按照协议必须补够2元,如果高于2元,赚了是人家园区的。你觉得这生意咋样?我感觉是赚,人家给了咱这个脱贫致富的机会,咱不能不当回事去干。”

该园区负责人张分队说,园区目前只吸纳贫困户,脱贫以后可以自己搞香菇种植,园区负责免费提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把大伙的积极性给带动起来,才能把他们持续引上致富路。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永利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