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革之道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陕西正在开启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之旅。
刚刚过去的2017年,陕西GDP突破两万亿元,经济取得亮眼成绩。这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也是在能源价格波动、局部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下取得的成绩,更是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取得的成绩。
实践印证理念,理念指导实践。2017年的实绩表明,陕西要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发展主题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必须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新特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大变革,推动着陕西经济朝着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劲的方向阔步迈进。
近年来,中车永济电机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推动陕西制造业转型升级。(资料照片) 记者 袁景智摄
质量变革:“制造”变“智造” 迈向中高端
质量变革,让陕西制造业不断迈向中高端,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3月2日,法士特集团齿联三车间变速箱二轴生产线上,一台工业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穿行”在6台数控机床间,其机械手臂灵活地上下旋转,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6道工序。据悉,法士特集团已先后引进了40多台机器人,在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上,原先的一线操作工则转型为技术工,负责更换机床工具和设备维护,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50%,产品加工效率提升了10%以上。
如今在陕西,智能化生产已渐趋流行,一大批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比例快速提升。目前,陕西已拥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企业30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家。智能制造,推动着陕西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作为制造业大省,陕西从提高整个制造业发展质量入手,发展先进制造。陕西明确提出了装备制造业要着力培育14个重点产业,提速我省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步伐。同时,通过实施《陕西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实现陕西关键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的突破、陕西智能制造基础的进一步夯实、重点产业智能转型的重大进展和智能制造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预计到2020年,陕西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14个重点产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企业达3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试点示范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0%,能耗降低10%,产品质量实现全程可追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
质量变革,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也推动着品牌向名牌的升级。
2017年,陕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92.9%,食品抽检合格率97.6%,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6%以上。质量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名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陕西有668个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54家企业荣获“陕西服务名牌”称号,76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居西部第二位),陕西苹果获得中欧“10+10”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互认授牌。西飞、陕鼓、西电开关3家企业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统计显示,陕西名牌企业数量占陕西规模以上企业的9.5%,增加值占陕西GDP的7.6%,工业总产值占陕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30%以上。
3月28日,陕西法士特智能化生产线上,一排排智能机器人正在快速、精确地加工变速器部件。(资料照片) 记者 巨跃先摄
效率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
效率变革,重在应对市场竞争的发展效率之变,充分激发企业、市场等方面的活力。
1月16日,在杨凌示范区综合服务大厅,荣晨洗涤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卓婷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平台现场申请,20分钟就完成了企业注册并拿到了营业执照。
政府提供的优质服务,推动着经济运行的效率提高。商事制度的改革效应已经显现。2017年9月底,陕西启动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改变以往“前置改后置”“下放多、取消少”的改革模式,一次性削减涉企证照49个,实行“54证合一”,有效破解了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制度性难题,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可进行生产经营,进入市场的程序和时间大幅缩减。改革提高了政府服务效能,优化和改善着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陕西各类市场主体呈现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态势,2017年每个工作日平均登记市场主体2217户。
2017年年底,陕西又出台了《陕西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提出要用一年的时间,积极推进“证照分离”工作。“证照分离”以压缩办理时间、降低收费标准为硬性指标,帮助企业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和群众清除创业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国企领域,效率变革也在加速推进。首先是国企国资“瘦身健体”。2017年,陕西全年压减国企法人108户,其中注销88户;18个省级部门建立处置僵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台账,确定168户僵尸企业,25户完成处置。同时,“一企一策”改革加快推进。2017年省属企业共完成改革事项872项,占2016年至2020年任务量的57%。此外,“六项改革”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规范董事会建设、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成员和薪酬分配差异化)有效推动,18户省属企业的改革试点全部进入实施阶段。陕煤集团新型能源公司全面完成混改、员工持股试点工作。陕投集团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铜川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正式启动,韩城市国资委将市属10户企业整合为3户。全省49户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改革大大增强了国企的活力和效率。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万亿余元,同比增长17.9%,利润总额441亿元,同比增长74.9%。
近年来,陕煤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图为该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兴建的高端能源化工项目。(资料照片)陕煤集团供图
动力变革:创新驱动发展 新动能加速培育
新时代的陕西,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已成燎原之势。
截至2017年年底,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09家,瞪羚企业总数达66家。
2017年,陕西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1.55亿元,同比增长14.80%,比2012年增长175.24%,位居全国前列。
2018年,陕西提出,努力走在创新驱动发展前列,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
动力变革,陕西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延长石油首创世界首个万吨级粉煤热解——气化一体化技术;中国重型院研制出世界最大锻造操作机;杨凌农科专家选育出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新品种;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制造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相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陕西推动优势装备制造整体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增加能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陕西推进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得益于创新投入的逐年加大,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核心的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势头良好。依托核心技术,陕西新兴产业迈步走向世界,把产业链延伸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寻找陕西发展的创新动力,“改革引擎”强劲发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突破了科技成果定价、处置、收益等方面的障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放管服”、社保、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成效显著,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建设,陕西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陕西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新引领发展全局,在动力变革中,加速奔跑。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终指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发展主题和高质量发展方向。三大变革,致力于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朝着既定的方向,陕西正阔步前行。记者汪曼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