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长歌—燕国历史文化展” 亮相秦陵博物馆

“幽燕长歌—燕国历史文化展” 亮相秦陵博物馆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01 08: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促进地域文化交流,展示我国优秀灿烂的古代文明。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主办的“幽燕长歌——燕国历史文化展”于2019年7月31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厅隆重开幕,展期3个月。参展的120件(组)展品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天津博物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博物院和易县燕下都文物保管所。

幽燕长歌——燕国历史文化展展厅一角。 张天柱 摄

自西周至战国时期,燕立国八百余年,其间几迁都城,统治疆域不断发生变化,燕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燕地历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与文化在此地表现得色彩斑斓。作为华北平原通向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这一地区也成为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处。燕国的建立、燕文化的发展,使其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阵地。

展品伯矩鬲属禁止出境珍贵文物, 造型图案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馆徽 。 张天柱 摄

独具特色的出土文物不仅代表了燕国所取得的物质文化成就,也凸显了燕国及燕文化在北方民族融合和秦统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次展览主要从建邦与都城、礼制与生活、手工业经济、文化融合四个方面展现燕国历史文化的面貌和成就。透过文物,不仅可以了解燕人的基本生活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而且可以解读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

资料显示,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建立后,为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天子推行分封制,将周王室的宗戚、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之势,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

周公和召公曾共同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公在陕县以东(今河南省),召公在陕县以西。召公提倡勤俭为民,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在巡视乡镇时,就在一棵棠梨树树下受理诉控、处理政务,从贵族到平民都得到妥善安置,非常亲民。召公去世后人们思念召公的德政,怀念那颗棠梨树,不舍得砍掉,还做了诗来纪念和歌颂召公,这便是诗经中的《国风·召南·甘棠》。如今,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内建有甘棠苑,也称召公祠。

周武王封弟弟召公至燕地为侯,并由召公的长子克就封,是为第一代燕侯。

据秦陵博物院讲解员冯莉介绍,证明周王命克代替父亲召公成为第一代燕侯历史事实的国家一级文物“克罍”,以及同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伯矩鬲”,也在此次展出文物之列。

展品克罍证实了召公长子克就封第一代燕侯的历史事实。 张天柱 摄

其中,克罍是1986年考古人员在北京市琉璃河遗址M1193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的。这个墓中间是一个方形墓坑,墓坑四角伸出四条墓道,说明墓主人身份很高,但可惜的是在墓室中央有一个圆形盗坑,一直通到墓底。考古专家认定该墓应是遗址区等级最高的燕侯墓,在墓棺内的脚部残存两件铜器,分别是克罍和克盉。

克罍形状像一个坛子,是大型盛酒或盛水器。它高32.7厘米,为子母口,有盖,盖中央为圈形捉手,周围有四个凸起的圆涡纹。短颈、圆肩、鼓腹,半环状兽首耳,耳上衔环。下腹部一侧有兽首形鼻钮。肩部有六个凸起的涡纹,颈部饰有两圈凸弦纹,腹部涡纹下有一周凹弦纹。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铭文各43字,最重要的铭文“命克侯于燕”说明了周王命克代替父亲召公成为第一代燕侯。克非常荣耀,将这件事记述在青铜铭文中。由此可知,M1193就是燕侯克的墓葬。它也证实了三千年前燕国的分封地就在琉璃河遗址。

珍贵的文物展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张天柱 摄

展览对燕文化的丰富遗存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目的是让观众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领略、欣赏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大秦文明的同时还能够了解、探究极富特色的燕文化,通过秦、燕文化的比较,对东周时期我国古代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历史面貌有所认知,使观众真切感受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