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秦岭,自然的绚丽锦绣随着莽莽森林,沿着起伏的山势绵延,让人为之向往。11月1日,乡村振兴看西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采访团一行深入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鄠邑区,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让广大村民收获“稳稳的幸福”,灵山寺村的发展模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用“心”帮扶 困难群众重拾生活信心
灵山寺村里,73岁的弋水水老人和往常一样正在自家的菜地里忙活着,房前屋后菜地被收拾的整洁有序,大葱、萝卜等蔬菜整齐生长着,弋水水积极乐观的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菜地和日常生活,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近几年的经历和处境……
“我大儿子在广东工作,二儿子因为车祸不幸丧生了,村里为了确保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给我办理了低保,并鼓励我种植蔬菜,以贴补家用。”弋水水告诉记者。
今年,弋水水的老伴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孙子两个人相依为命。物质生活有了改善,但精神却遭受重大打击。得知情况后,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成员们每天晚上到他家里,给他做思想工作。知道老人喜欢看球赛后,村干部们和驻村工作队成员们便一起陪他看球赛,来排遣他的精神压力,帮助他重拾生活信心。
“村里的负责同志们很用心,几乎每天都来家里,陪我聊天看球赛,关心并询问我的生活,真的很感谢他们。”弋水水感激的说。如今,弋水水重新振作,积极生活,房前屋后菜地整洁有序,老人和孙子积极的生活着。
对弋水水这样村民的用心,帮助困难群众重拾生活信心,是灵山寺村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建档立卡户返贫,灵山寺村在做强产业、建立防返贫机制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逐户解决困难。
“我们工作队成员有时一星期有四五天都要到医院去,帮助村民们办理各项手续,让他们熟悉相关政策,以减少生活负担。”灵山寺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卓告诉记者。
帮助建档立卡户普及政策知识、帮办代办各项复杂事务,灵山寺村着重帮助生活遭受变故的村民渡过精神难关、重拾生活信心。
壮大特色产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走进灵山寺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内,二十多座“含香美人娇”葡萄种植大棚映入记者眼帘,葡萄藤下工人们正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据了解,今年年底大棚将开始挂果,因为是引进的外地品种,所以出产的葡萄将于明年5月左右上市,比普通葡萄提前了2个月左右,葡萄每斤能卖50元。目前,产业园年产值将达百万元。
灵山寺村乡村振兴产业园里的含香美人娇葡萄
“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群众优先入园务工,并通过产业股份分红,增加他们的收入,”在产业发展方式上,灵山寺村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目前,该产业园最多时候能带动30多人就业,每名就业者可以获得2000到4000元的月收入。园区里务工的村民说,“我在这工作几年了,能在家门口打工,既照顾了家里,又增加了收入,效果比较理想。”
产业园作为村里防返贫机制重要载体,建立了地热加温等设施,而且实施了有机种植。灵山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弋江波告诉记者,“我们的葡萄不打农药、施用有机肥。目前,产品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我们还成功对接了盒马鲜生等平台,确保产品销路。”
作为灵山寺村的帮扶单位,西安市科技局还选派两名农业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从作物定植、浇水、施肥等方面着手,为产业发展进行全程指导。通过共同努力,灵山寺村用水果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救助 筑牢返贫“情报网”
灵山寺村积极探索实践,全面启动乡村建设,围绕构建“1+5+N”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据记者了解,为建立健全防返贫机制,村委会在村民中选出21个对每家每户都知根知底,且在村里声望较好的网格员,每个网格员负责二十多户,建立起完善的防返贫“情报网”。
“网格员们每周都要将自己负责的每家每户走访一遍,并将各家的大事小事记录在案。驻村工作队每周随机走访二十几户,监督网格员工作情况,”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灵山寺村召开防返贫监测网格员研判会
每年都通过大走访、大排查,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灵山寺村对500多户实施全调研,对每个家庭的各项情况做到悉数掌握。同时,大力开展年底慰问,并在慰问中收集群众呼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灵山寺村还通过建立防返贫“两个一起”工作制度等方式,确保每一户家庭收入不降低,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今年,市、区等各级部门投入400万多元,对村里的水道、监控、路灯等进行更新改造,村容村貌将焕然一新。”上下齐心,真抓实干,灵山寺村在全面建设品质乡村的路上,一刻都没有停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灵山寺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村,人均收入从几千元上升到了两万元。
石井街道栗峪口村以优化环境,服务引才 不拘一格,多方聚才 搭建平台,乡情留才加快发展,共同富裕。
石井街道栗峪口村,2021年石井街道栗峪口村,村民人均收入16800元。先后获得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西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据了解,栗峪口村2020年招引陕旅集团协同东方嘉禾公司到村,共建500亩劳动研学基地,设计包装十余个乡村旅游景点,形成集农耕体验、蔬果采摘、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产业大道,吸引上万游客到村研学。截至目前,产生集体收益9万余元,流转土地104亩,催生工作岗位40余个。
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王绘婷,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朋友到达栗峪口村游览,被这里的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观吸引,有了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乡村会客厅”,让游客和村民在田园风光里品味咖啡和书香的想法。在栗峪口村积极配合支持下,以原村集体仓库为基础精心改造,融接待、图书、展览、文创等业态于一体,配套咖啡简餐等商业空间,建成了一个综合性艺术化的乡村会客厅。村集体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入股,项目正式运营后,将与周边民宿、营地、忙罢艺术节形成联动效应,促进村集体增收,实现用一座会客厅激活一个乡村!
栗峪口村注重招揽人才“回流”,积极鼓励外出优秀人才转换思路,号召大家从进城创业,到回村淘金转变。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明星、大学生村官付磊就回到自己家乡,对村内闲置老宅进行“美颜”,既保留关中民居的味道,又进行现代化设施改造,为大家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民宿体验。该项目由村集体以闲置房屋及村配套设施入股,经营公司出资改造并运营,每年集体经济可得10万固定分红+20%利润分红。前期计划投资3千万,目前,一期改造7户已开始试运营。
西安鄠邑区乡村振兴局局长花培祥指出,乡村振兴鄠邑区通过连续举办四届忙罢艺术节,引进了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广州美院,聘请西安美院的一批专家作为艺术村长。用艺术化的方式来改造乡村。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的新锐艺术家在这里落户,建成了雕塑馆、美术馆,乡村艺术院等等,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鄠邑区成立了一个青年乡创客联盟,目前已经吸引了一个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落户鄠邑区。他发展了一个电商企业,同时帮助我们村上打造了电商品牌,实现了农产品的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我们还引进了一个出国留学的博士生,在栗峪口村发展乡村会客厅,打造了西安咖啡的一个网红打卡地。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