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项改革试点落地,形成686项创新案例|自贸试验区成为西安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127项改革试点落地,形成686项创新案例|自贸试验区成为西安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4-01 16: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1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7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七年来,西安区域大胆探索创新,推动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形成686项创新案例,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强,市商务局副局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副主任李群刚,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王青山,关中海关党委书记、关长张刘燕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应运而生。七年来,西安区域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职责使命,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在贸易投资便利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协同发展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累计形成686项创新案例,其中39项案例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88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突出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全力推进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开放创新,市级层面成立十个工作专题组,制定印发改革试点支持政策,进一步凝聚改革创新合力,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

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在铁路口岸,率先实施“铁路快速通关”模式,推出集拼业务“先报关、后装箱”模式改革,集拼出港企业通关时效提高2-3天。在航空口岸,创新实施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实现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建立智能关务中心,推动区内企业报关效率提高95%以上。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可为加工贸易企业在账册核销过程中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高核销作业效率90%,压缩通关时间50%以上。

开放载体不断拓展。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在西安港实施,大幅缩短企业出口退税办理时间,累计服务企业256户。全省首个实现仓储和安防监控系统实时与海关联网联动的保税仓库——浐灞国际会展公用型保税仓投用,进一步延伸口岸功能,推进跨境电商和会展产业发展。今年2月,西安市二手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揭牌运营,全省首创的“二手车出口+中欧班列+综保区集结+启运港退税”业务模式,将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的通道优势,大幅提升二手车出口业务成效,助力西安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二手车出口集结中心。不久前,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正式投用,将有效促进中哈两国及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往来,为中欧班列“枢纽对枢纽”高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金融服务持续完善。探索形成“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等4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联合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建设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14.62亿元。“丝路国际保理平台”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超过55亿元,美元融资3000多万元,服务中小企业超2000家。

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激发了自贸试验区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吸引了博世力士乐二期、东航赛峰、菜鸟国际、梅里众城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项目在区内聚集,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检验检测、会议会展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自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年2月,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21483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15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151家,新增市场主体是揭牌前的8倍。

积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研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自贸试验区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开展改革创新,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在全市率先设置“潮汐窗口”,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设立西北地区首个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服务开放型经济的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鼓励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试验区工作,探索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颁发了全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及流程,设立全市首个自贸人才交流基地,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助力企业发展。

法治环境持续向好。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探索内地律师事务所与香港律师事务所联营发展模式,引进首家香港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建设临空经济仲裁院、设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知识产权保护站工作站,上线运营全国首个国际商事法律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一站式”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西安市多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并被认定为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去年年底举办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论坛上,西安获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加快区域协同联动,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显著

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为西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

陆空联动拓通道。围绕中欧班列(西安)高质量开行,推出舱单归并、全程统一运单、宽轨直达班列等20多项创新举措,“舱单归并”新模式节省企业90%以上通关费用。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国际干线增加至18条,“+西欧”集结线路达23条,班列的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在航空口岸探索形成“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进口快件智慧监管模式”等10余项创新举措,开通全省首条(西安—哈萨克斯坦)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国际跨境公路货运线路。截至目前,机场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3条,第五航权航线4条。自贸赋能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特色领域强合作。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建设中欧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支持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设立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联合西交大、西工大等高校举办 “一带一路”留学生创业大赛,“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培训班等活动。在文化医疗等方面,建成全国首个“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打造《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等演艺文化IP。发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作用,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多国设立中医药诊疗中心,累计接诊1.2万余人次。

多方协同促创新。七年来,西安区域先后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与青岛、烟台、济南等沿黄流域9省(区)25个经济功能区开展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行政审批一体化跨域通办等服务合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云南、四川等5个自贸试验区探索推进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创新;与连云港、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共同发布《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创新西安宣言》,进一步深化产业、通道、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协同合作。

以“七个提升”为抓手,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据了解,下一步,西安市将聚力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以“七个提升”为抓手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更多新路径,积累更多西安经验。

提升对外开放层级。高质量落实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规则要求,主动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重点在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及人员自由流动等方面开展系列改革探索。全年培育制度创新案例不少于80项,形成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不少于6项。

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以全产业链创新推进制度型开放。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会议会展等特色优势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氢能低碳、数字贸易、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

提升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扩大光伏、汽车、中医药等产品和技术、标准、服务出口,支持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中国—中亚双边本币结算中心,着力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持续开展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提升开放通道能级。开展陆路贸易规则体系研究,探索推进赋予铁路提单物权属性,进一步支持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新开通全货运航线3条以上。

提升引领示范效应。统筹自贸试验区与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资源,推动各类开放平台物理重组、功能整合,加快释放政策叠加效应。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研究推进出台《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容错纠错管理办法》,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加快营造社会各界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形成创新的合力,进一步提升创新的集成度。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沐宁)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