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尧头窑:千年窑火 “烧” 出传承新路径

文化中国行|尧头窑:千年窑火 “烧” 出传承新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08 09: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这是我们尧头窑在千年烧制过程中,因独特窑温与工艺自然形成的‘山水画’,这边窑壁上还有一幅好似龙凤呈祥的印记,在每次开窑时都让人充满惊喜。”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西南11公里处的尧头镇尧头村,尧头窑讲解员指着窑洞上方的烧制痕迹,眼中满是骄傲,向记者细细介绍着。

尧头窑静静伫立于此,承载着千余年陶瓷烧制历史。它被称作“中国第一民窑”,更被誉为“中国古瓷窑活化石”,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遗迹,都默默诉说着往昔辉煌,宛如一部厚重而生动的史书。

千年传承 窑火脉络中的神秘与繁荣

尧头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然而在窑址区却尚未发现确凿的唐代产品,仅村民采集到过数量稀少的元代青瓷和黑瓷,从唐代到明代之间存在着历史空白,这为尧头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明清时期,尧头窑迎来鼎盛。民间相传,当时尧头镇窑场林立,最多时达一百余处,年产陶瓷高达220多万件。其产品不仅畅销渭北各县,更远销至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澄城县志》中“黑瓷,瑶头镇特产”“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的记载,充分印证了彼时尧头窑瓷业的繁荣,其中黑瓷声名远扬。清雍正年间,解元游得宜作诗《咏尧头瓷窑》,“百道玄云矗绛霄,祝融扇炭鼓尖敲。铸来白碗胜霜雪,奇贵休夸汝定窑”,诗中对尧头窑白碗赞誉有加,也证实其除主产黑瓷外,还兼烧白瓷。民国时期,尧头窑的生产规模逐渐缩小。

民国15年(1926年)《澄城县附志》记载,当时瓷器以黑瓷瓮、盆、碗、盏等为主,虽出现了改良的蓝花碗、碟,但与同官(今铜川)的瓷器相比,精细程度仍有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尧头窑私人作坊归入集体,成立澄城陶瓷厂,后因市场需求变化,陶瓷厂转营煤炭生产。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尧头村还有村民在农闲时烧制粗瓷制品。1993年,尧头窑才首次被外界知晓。

匠心雕琢 土火交融的艺术密码

走进尧头窑遗址,仿佛瞬间穿越时空,能看到往昔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现存129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窑址、78处制瓷作坊和75处古民居,虽历经岁月侵蚀,布局错落间,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窑火熊熊的盛景。

尧头窑主要烧制民用陶瓷,古窑体系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以黑瓷为主,同时兼烧白瓷、青瓷、白釉赭花、青花等。其烧制的瓷器种类丰富,多为缸、盆、碗、炉、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产品粗朴耐用。明清时期有少量细瓷,近现代则以大缸、脸盆为主要产品。

在一处保存较好的作坊里,国家级非遗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忠阳正在忙碌。年近60岁的刘忠阳出身陶瓷世家,自幼与窑火相伴,掌握了制作尧头陶瓷的72道工序。他拿起一块揉好的陶土,放在拉坯机上,双手轻轻按压,随着拉坯机飞速旋转,陶土逐渐成型,一个碗坯很快就呈现在眼前。刘忠阳说:“拉坯是个技术活,手上的力道要均匀,心里得有个形状,不然坯就拉歪了。”

国家级非遗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忠阳

拉好的坯要经过晾晒、修坯等工序,才能进入施釉环节。尧头窑的釉色丰富,有黑釉、茶叶沫、黑釉棕斑等多种,釉料均用当地的矿物和植物配制而成,烧制出来的釉色独特。施釉方法多样,如浸釉、浇釉等。施釉后的坯体还会进行装饰,装饰手法有剔花、印花、釉上釉下绘花等,图案题材广泛,有缠枝牡丹纹、飞禽走兽、石榴纹等,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特定寓意。

最后一道工序是烧制,尧头窑采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刘忠阳指着一座废弃的馒头窑说:“这窑烧起来可有讲究了,火候、温度都得控制好。温度低了,瓷器烧不熟;温度高了,瓷器就变形了。以前烧一窑瓷器,得有专人守着,一刻都不敢松懈。”正是凭借着工匠们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土与火在窑中完美交融,诞生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作品。

传承创新,古窑焕新的时代答卷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工业陶瓷兴起,给传统的尧头窑陶瓷带来巨大冲击。曾经热闹的尧头镇,大部分陶瓷作坊关闭,老匠人们逐渐年迈,尧头窑烧制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但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仍有众多人坚守着。

刘忠阳便是坚守者中的典型代表。他深知传承责任重大,“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绝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掉。虽说现在做陶瓷经济效益不高,但我一心想把它传承下去。”为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尧头窑烧制技艺,他频繁走进各大中学、高校,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都会为学生们悉心传授陶瓷技艺。如今,刘忠阳家“一门皆传人”,他的妻子、儿女都是尧头窑制瓷技艺的能手,他还在全国收徒20余人,其中有9人已取得一定成就。刘忠阳透露,前两年他参加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博览会,还前往日本参展,明显感觉尧头窑市场行情逐渐向好,未来他期望能到香港参展,让香港同胞也领略尧头窑的文化与技艺。

除了民间艺人的坚守,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06年,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尧头黑瓷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10月,尧头窑陶瓷遗址被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渭南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澄城县成立了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管委会,累计投资4.4亿元,完成园区一、二期建设,建成游客服务中心、黑瓷展销中心、景区大道、精品酒店、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在尧头窑景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制定了《尧头黑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级地方标准》。

如今的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古老的窑址与现代化的旅游设施相得益彰。游客们可以参观古窑址,了解尧头窑的历史和烧制工艺;在黑瓷展销中心购买精美的黑瓷制品;在研学基地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

尧头窑,这座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瓷窑,在非遗传人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渭北大地,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相信在未来,尧头窑的千年窑火将持续燃烧,不断续写土与火的传奇。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