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时节,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高源村的一茗茶业公司厂房内茶香氤氲,工人对陈化好的茯茶进行汽蒸处理、定型压制。在包装车间,工人操控机器,对茶粉进行小袋分包。
“这是我们公司最新研制的茶产品。我们利用低温浓缩技术对茯茶进行萃取提炼,开发出冷水热水皆可冲泡的速溶茶粉,让茯茶的饮用更方便。”公司负责人宋小红说,公司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进一步丰富了陕南富硒茯茶的产品业态,同时赋予茯茶天然富硒的新概念和新亮点,系列产品不仅占据了一定的国内市场,还远销欧洲、非洲和中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英语教师、广告印刷、建筑石材……这是宋小红在创办一茗茶业之前所从事过的行业,这些职业标签,似乎都无法与茶叶公司联系在一起。但在18年前,当时还在做建材生意的宋小红,去福建采购花岗岩,客户邀请她到当地的一家茶楼喝茶。当她真正感受到喝茶的仪式感时,才发现自己被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茶开始有了千丝万缕的缘分。
2014年,宋小红结束了建材的工作,来到平利创办了一茗茶业。早期的一茗茶业产品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在当地众多茶企中,并没有太多的特色亮点。直到2017年,随着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火了泾阳茯茶,宋小红也萌生了把茯茶工艺做到极致的想法。
就在一茗茶业的车间开足马力生产的时候,宋小红却迎来了创业以来的首次打击——茯茶品质不佳。事后分析原因时,宋小红发现,由于平利和泾阳的气候条件不同,通过泾阳的制茶工艺,以平利黑毛茶制出的茯茶,品质参差不齐,整体口感并不尽如人意。
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制茶工艺。为此,宋小红就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研究。机缘巧合之下,她得知在湖南安化有位名叫王良才的老师傅,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第七代传承人,可以解决技术难题。宋小红立即动身赶往湖南安化,准备拜访这位老师傅学艺。王良才被宋小红的真情打动,老人家不顾年事已高,答应出山协助,跟着宋小红来到平利,亲自传授自己的独门技艺。
得益于师父王良才的帮助,一茗茶业很快就改进了工艺工法。通过使用七星灶古法制作出来的黑茶,茶叶色泽黑褐,滋味醇厚,茶叶还被激发出了独特的高火香、松香等天然醇香风味,规避了此前茶叶色泽枯、滋味淡薄等缺点,整体口味和品质更佳。
既有色香味,又有古文化,这样的茶叶很快便打开了市场,不仅填补了当地市场的空白,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产业链,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黑茶茶叶经济。
传统黑茶均为压制而成的茶砖,每次喝茶前都需要用茶锥大力撬开茶砖,易碎又不容易妥善保留。在发现这个饮用问题后,宋小红开始思考能否研发出一款散装的黑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取茶喝茶。然而这种技术改造的想法,对于市面上的大多数茶厂而言,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他们本身连制作茶砖都很吃力,更不必说难度更大的散茶发花技术了。
带着这样的技术需求,宋小红找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该校教授、陕西茶叶首席科学家肖斌的指导下,一茗茶业经过长达4年的不断探索,通过多次的试验,率先突破了“冠突散囊菌”在陕南地区的培育难题。经此技术,宋小红带领团队不仅研发出“叶叶金花”富硒茯茶产品,而且还解决了金花茯叶无法散装的行业痛点。
“叶叶金花”产品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还先后荣获25届农高会“后稷奖”、201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产品质量中心“名特优新”产品、2020年的全国“硒水鉴茶”大赛金奖和安康富硒茶大赛“创意金奖”等。宋小红还紧密结合文化元素和符号,开发“平安扣”“安康福”“秦砖汉瓦”等系列茶产品,激发出每片叶子的最大潜力与价值。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宋小红努力延伸产业链条,让夏秋茶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使得优质的茶资源物尽其用,不仅提升产业效益,而且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附在茶产业上。她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带领当地茶农打造优质茶园,并分配股份,形成了长效的共同富裕经营模式。
目前,公司建成清洁化标准厂房4000㎡,建成黑茶生产线3条,一片片绿叶从山间来到无尘车间,经过拣叶分类、高温杀菌、风选、筛选,通过色选机器人等重重关卡进入各个精制车间,经历了生命中的一次涅槃。累计在北京、天津、西安、拉萨、常州等地开设品牌直营店3个、加盟店铺10个、淘宝网店1个。公司先后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利县茯茶生产基地、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平利茯茶生产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茯茶生产示范基地。2020年成立了富硒黑茶研究的“专家工作站”,同年12月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遵从内心,努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与其说做茶是我的事业,不如说做茶就是我的人生,八年来,我一直坚持本心,潜心做茶,只想把茶做得更好,真正实现高品质、有灵魂。”宋小红边把茶水倒入杯中边说道。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