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增3个本科专业 学科交叉融合助力人才培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增3个本科专业 学科交叉融合助力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7 09: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增“智能材料与结构”、“电子信息材料”以及“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第二学士学位)”3个本科专业。

智能材料与结构:培育智能时代电子材料领域创新人才

面向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战略新兴产业,该专业聚焦智能材料设计、制备及结构优化,可支撑我校电子信息的“软实力”与“硬实力”。课程体系突出跨学科特色,涵盖电子材料理论物理、电子材料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固体力学等核心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将在智能材料与结构设计、表征、服役与应用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毕业生可在华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及科研机构从事研发与管理工作,助力我国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的电子材料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先机。

电子信息材料:聚焦电子信息关键材料创新研发与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材料是电子器件、系统与装备即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被列为国家信息化战略及工程科技材料领域的核心基础。针对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卡脖子”领域,该专业围绕电子信息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开设电子材料科学基础、柔性电子材料科学、电子材料制备科学等课程,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学生将掌握电子信息材料制备、表征及器件集成技术,毕业后可从事高端电子信息材料研发工作、投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填补关键领域人才缺口。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第二学士学位):赋能空天信息与数字经济发展

依托通信工程学院学科优势,该专业瞄准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算法设计等领域,培养具备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涵盖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空间通信系统、人工智能、空间数据挖掘等,对接遥感应用等国家战略需求。毕业生可在航天科技集团、华为、腾讯等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空间信息系统开发与数字技术应用,服务数字中国与空天强国建设。

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专业结构迎来深度调整,新增专业点1839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1428个,其中“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在新增备案和审批专业中占比超30%,交叉融合专业占比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西电新增的“智能材料与结构”“电子信息材料”专业深度融合材料科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则有机结合通信工程与地理信息科学,这些专业依托学校电子信息领域学科优势,在新工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

截至2025年,学校本科专业已增至70个(含已停招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占比达60%,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化专业发展格局。学校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更是惠及88%的本科在读学生,为人才培养筑牢坚实根基。

近年来学校响应国家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战略部署,围绕“调结构、强交叉、促融合”三大维度精准发力。

在专业布局上,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通过《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和专业质量评估,撤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及时调整“行政管理”“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同时超前布局新兴领域,新增“工程力学”“量子信息科学”等理工交叉学科专业,并积极筹备“低空经济”“智能感知工程”等前沿专业,全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集群。

在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方面,学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学部,整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资源,以“揭榜挂帅”重大攻关项目为抓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学科专业向“发展规模适度、结构布局合理、建设层级清晰、目标定位明确、整体生态平衡、竞争优势持续”的目标迈进。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重构以核心课程为骨干支撑的课程体系,以“微专业”思路设置专业前沿与学科交叉课程模块,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筹建“管理+计算机”双学位、“人工智能+”微专业等,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源源不断输送优质人才。

此次新增专业,不仅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响应“教育强国”战略的主动作为。未来,西电将继续秉持特色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