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拉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在西安举办,来自中国与13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400余名代表围绕“共享数字发展新机遇 共建中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题,聚焦数字经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深度对话,为中拉网络空间合作注入新动能。
深化合作共识:构建中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论坛上,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实践,积极响应中方提出的合作倡议。
乌拉圭萨尔托省立托拉尔教师中心英语教师丹妮拉・保拉・扎诺塔・迪奥戈难掩参会的兴奋:“乌拉圭与中国友谊深厚,参与此次论坛是莫大荣幸。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即便来自不同国家,也能在此感受到蓬勃的发展活力。我们不仅能分享本国经验,更能向科技、教育领域的杰出人士学习。” 她透露,回国后将把中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创新实践传递给同事、学生和社区成员,助力提升乌拉圭民众数字素养。
哥伦比亚独立媒体组织创办人费尔南多・穆尼奥斯・贝纳尔高度评价中国互联网发展成果,尤其肯定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力:“中国提供的技术模型成本低、响应快、适配性强,为国际合作开创了开放共享的新模式。技术发展需要理性看待,此次论坛让我更深刻感受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价值。”
巴西圣卡塔琳娜州民事警察规划管理处处长约翰・皮埃尔率团参会,对中国在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的发展深感震撼:“我们希望与中国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令人印象深刻,期待巴中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聚焦技术交流:共商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
在“共商人工智能发展治理”分论坛,中外嘉宾围绕技术创新与治理展开思想碰撞。
秘鲁驻华使馆代办贡萨洛・塔拉韦拉・阿尔瓦雷斯指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已成为中国与拉共体共享数字未来的门户。他强调需在联合国框架下开放合作,释放新兴技术潜力,同时关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风险,呼吁开展区域协作与开源合作,并分享了秘鲁在医疗、犯罪预警等领域的AI应用实践,倡议支持制定《西安行动纲领》。
欧洲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从诺奖成果对人工智能的启示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指出大模型需在大中小模型协同等方面深入探讨,并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多个大模型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应用。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段大为介绍了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分层和发展战略,以及在教育、医疗、智慧养殖等领域的应用实践,还有为国际体育赛事提供人工智能产品、助力无障碍交流的成果。
阿里云国际业务副总裁宋瑛桥分享了阿里云的全球化AI实践,包括大模型的研发与开源、在全球的布局以及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案例,如助力新加坡乳腺癌早筛项目、为日本企业提供创新模型等。今年2月,阿里云在墨西哥城建成拉美首个数据中心,并在当地推进数字化设施建设、AI技术本土实践等。
墨西哥银行与商业学院教授、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专家里卡多・以色列・罗伯斯・佩拉约在视频演讲中从墨西哥视角分析了拉美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中拉可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层面开展治理合作,并分享了墨西哥方案的治理原则。
此次论坛为中拉互联网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各方凝聚发展共识,将携手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数字经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书写中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合作落地新实践:从技术对接走向全生态协同发展
作为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后的首场分论坛,此次活动务实推进多项合作落地:同期举办 “中国-拉美国家网络安全研修班”,围绕“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等议题展开研讨,并推动阿里云、科大讯飞等企业与拉美机构对接AI技术应用场景。
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在信息通信技术、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当地产业需求结合,助力拉美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正如论坛传递的愿景:中拉正以互联网为纽带,携手构建开放、安全、普惠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发展中国家间数字合作树立新典范。
从古丝绸之路到数字新丝路,西安再次成为中拉文明互鉴的枢纽。随着论坛成果的落地,中拉互联网合作将从“单点技术交流”迈向“全生态协同创新”,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发展中国家智慧。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