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哥地铁合作:跨越山海,共绘交通与友谊新画卷

中哥地铁合作:跨越山海,共绘交通与友谊新画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9 20: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背景下,一场跨越山海的合作佳话正在续写。

5月14日,在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以下简称西安地铁)的综合实训基地列车驾驶实训室,来自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薪火相传・同心向未来”地铁一号线项目第二批的39名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认真学习地铁驾驶相关技术。这是中哥两国在轨道交通领域深度合作的生动见证,更是双方携手共进、在“一带一路”道路上迈向新征程的重要里程碑。

跨国中标:开启“中哥”地铁合作新篇

2019年,在全球轨道交通项目的激烈角逐中,西安地铁与中国港湾组成的联营体,成功中标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

50亿元的项目金额,建设和运营两大阶段的重任,让这个项目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轨道交通领域的“大单”。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培训咨询中心总经理侯晶晶高兴地说:“这可是目前中国企业通过国际竞标拿到的单体金额最大的轨道交通项目,也是咱们首次服务美洲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意义非凡!”

这个项目的成功中标,“一带一路”倡议功不可没。“就像一阵东风,为我们吹开了国际合作的大门,造福于当地百姓。”侯晶晶说,“同时,中国地铁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了我们十足的底气。”如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在全球名列前茅,产业规模大、产品种类全、技术先进,而且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都很好。“中国标准”和“中国制造”就像两块金字招牌,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闪闪发光。

目前,已有8位西安地铁的管理技术精英奔赴波哥大,入驻地铁一号线项目公司。他们就像先锋战士,为2028年地铁的顺利开通和后续的稳定运营忙碌筹备着。一位派驻人员信心满满地表示:“虽然现在困难不少,但一想到以后波哥大的市民能坐上我们参与建设的地铁,再辛苦也值得!”

人才培养:知识与文化的奇妙“化学反应”

人才是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的“秘密武器”。2023年,项目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首批10名哥伦比亚学员,从当地大学的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其中8名来自当地名校哥伦比亚国立大学。他们满怀憧憬,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中国西安,完成了为期14个月的学习之旅。

2024年10月底,第二批39名学员也来到了中国西安。这些学员都是哥伦比亚著名高校工程机械、城市交通等专业的“学霸”,从2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签约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

“得知能来中国学习,我非常激动非常高兴!能学新的专业知识,还能体验中国文化,这简直是梦想成真。”学员乔俊龙兴奋地回忆道,他来自哥伦比亚波哥大市,毕业于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

西安地铁此次海外人才培训颇具亮点,培训周期长、内容详实深入。采用定制化“企业+高校+专家”的多元化学习模式,覆盖设备生产、设计、调试、故障处理、服务礼仪全链条。还专门编制西班牙语理论讲义,实现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才标准化海外输出培养的首次突破,为海外项目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范例。

学员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突飞猛进,还深深陶醉在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中。他们不仅系统学习了从地铁设备生产到故障处理的全链条知识,还参与了各种有趣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春节包饺子的时候,大家一边包一边聊天,热热闹闹的,我一下就感受到了中国浓浓的年味,和我们哥伦比亚新年和家人团聚的感觉很像。”乔俊龙笑着分享。

“理论学习让我们有了扎实的基础,实操课程又让我们能把知识用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太棒了!”学员杰西卡来自哥伦比亚博亚卡省,毕业于哥伦比亚圣托马斯大学,她对培训模式赞不绝口。

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专业知识和语言沟通成了学员们的“拦路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式一开始真有点难,中文也不好学。但老师们特别有办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一对一指导我们实操,慢慢就适应了。”乔俊龙说道。杰西卡也点头表示:“中文课程确实很有挑战,但翻译和老师一直帮我,我才慢慢克服了困难。而且去北京看长城、在西安看城墙和兵马俑,这些经历让我彻底爱上了中国文化。”

在生活中,学员们也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适应到热爱的过程。“刚来的时候,文化差异让我有点不适应,不过现在我已经是中国美食的‘忠实粉丝’啦!饺子、糖醋里脊都是我的最爱,我还学会用筷子了呢!”乔俊龙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新技能”。杰西卡也笑着说:“我以前不太能吃辣,现在都能吃不少辣菜了。中国的包子、饺子和火锅都太好吃了,还有中国城市的街道文化和古建筑,我一有空就想去探索。”

中国的科技发展更是让学员们大开眼界。“中国的科技魅力令人惊叹!中国制造的手机广受欢迎,而电子支付更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购票乘车还是日常购物,只需轻松一扫即可完成,这种便捷体验让生活充满现代感。”乔俊龙感叹道。杰西卡也分享道:“中国的车辆制造技术很先进。我父亲一直对中国汽车青睐有加,而我参观机器人工厂时,更是被那些灵活敏捷的机器狗所震撼。从高性能的汽车到充满未来感的机器人,中国科技让人惊叹。”

未来展望:交通变革与友好合作的美好蓝图

对于哥伦比亚的未来,学员们充满了期待和想象。“波哥大的交通有点拥堵,我特别希望哥伦比亚能像西安一样,建起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这样大家出行就方便多了,经济也能发展得更好。”杰西卡满怀期待地说。

此次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学员们的职业规划。“我现在对轨道交通事业爱得更深了,回国后,我要用学到的知识为波哥大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出一份力,让乘客的出行更安全、更舒适。”乔俊龙坚定地表示。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的推进,不仅为哥伦比亚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发展架起了坚固的桥梁。“中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合作意义太大了,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基础设施水平,还让两国在技术、交通等好多方面都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杰西卡对合作成果赞不绝口。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多次到访西安地铁,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还为学员送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双方对合作的高度重视。“我发现中国元素在哥伦比亚越来越受欢迎了,中国新年在当地企业很受关注,我在哥伦比亚还吃过兰州拉面呢。回国后,我要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都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热情友好的中国。”乔俊龙说道。

杰西卡也表示:“我回国后会把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讲给家人朋友听,让他们知道中国的科技有多发达,文化有多精彩。我在中国用微信和家人沟通,家人也因此下载了微信,这就是文化交流的有趣体现呀!”

第一批学员马鲍罗即将再次启程前往中国。“在哥伦比亚度过六个月后,我终于要重返中国了,这让我无比激动!”即将启程的马鲍罗难掩兴奋之情。此前,他曾在西安地铁车辆专业学习了14个月,这段经历对他意义非凡,“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个人成长,都获得了宝贵历练。我深入感受了中国文化,领悟到持续创新的理念,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凭借纪律、创新与团队协作达到的卓越水准。”

谈及即将开启的旅程,马鲍罗满是期待:“我迫不及待想再尝尝中国的特色美食,重温暖心故事,饱览独特风景。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令我着迷。”此次回国,他将参加新阶段的重要培训,为保障波哥大地铁运营维护积累知识。作为哥伦比亚历史上宏大的基建项目,波哥大地铁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能参与其中,用所学为祖国贡献力量,我深感荣幸。我坚信,在中国的学习会为哥伦比亚交通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西安地铁也有着长远的规划。侯晶晶介绍:“我们打算送教上门,带着专业知识和教材去哥伦比亚,把轨道交通知识传播给更多人。还计划和当地学校合作成立学校,开展常态化培训。”此外,西安地铁正在制定哥伦比亚当地的运营标准,以良好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辐射拉美地区,提升西安地铁在国际轨道交通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还将申请挂牌海外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侯晶晶充满信心地说。

在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迎来了关键发展阶段。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将以此为契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持续助力哥伦比亚基础设施领域人才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国技术在海外的广泛应用。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哥两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合作将不断结出累累硕果,不仅为哥伦比亚的交通带来巨大变革,也将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携手共赴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场跨越山海的合作,必将成为国际合作的经典范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璀璨夺目的印记。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