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在西安开幕。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等国的官员、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古城,围绕“持续减贫 合作发展——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主题,分享减贫经验,共商区域合作新路径。
全球减贫:中国方案与区域实践的深度碰撞
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在论坛上分享了中国减贫的“成功密码”。他指出,中国通过精准扶贫方略,于2020年实现9899万贫困人口脱贫,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这一奇迹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施策的科学方法、开发式扶贫的内生动力培育,以及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例如,中国建立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确保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赛达尔视频演讲高度评价中国减贫成就,认为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巴基斯坦通过“贝娜齐尔收入支持计划”扶助弱势群体,并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推动智能农业合作,首批300名农业专家已赴华接受培训,未来期待在种子研发、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化合作。
产业合作:农业与数字技术的双重赋能
农业成为减贫合作的核心引擎。吉尔吉斯共和国水利、农业和加工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克里马利耶夫•然内别克介绍,该国60%人口生活在农村,通过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建设农业产业集群,结合联合农业工业园区项目,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我们与中国的合作涉及广泛领域,包括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出口物流链、培训合格人才等。该领域的共同努力不仅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将加强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数字技术为减贫注入新动能。乌兹别克斯坦推行的“马哈拉七人组”基层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为56.7万个低收入家庭制定个性化脱贫计划,涵盖就业、教育、医疗等七项措施,并引入中国光伏扶贫、电商培训等模式。截至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贫困率已从2020年的23%降至8.9%,计划到2025年再助力150万人脱贫。马尔代夫驻华大使法泽尔・纳吉布则提出,希望与中国合作发展智能农业,并恢复直飞西安航线,推动旅游与农业项目双向合作,进一步释放减贫潜力。
科技驱动:种业创新与减贫的深度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康振生在论坛上强调,种业是减贫的核心动能。数据显示,全球70%的减贫成果受益于种业技术进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建5个抗逆育种联合实验室,交换抗寒小麦、耐旱棉花等种质资源1万余份,联合培育37个抗逆品种。
中乌合作在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推广耐盐碱水稻,预计2030年可改良100万亩盐碱地,惠及50万农户;中哈联合选育的“旱丰3号”小麦在哈萨克斯坦咸海周边推广后,单产提升45%,项目区农户三年脱贫率达78%;中塔合作的抗寒玉米品种使塔吉克斯坦山地农耕区粮食自给率从30%提升至60%。
康振生进一步提出“技术普惠、治理公平、伦理护航”三大倡议,呼吁建立全球公共育种平台,推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贫困地区的应用,同时完善种质资源惠益共享机制,保障发展中国家种业安全。这一倡议得到上合组织副秘书长凯恩的响应,他表示,2025年作为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将重点推动绿色技术与数字经济在减贫中的应用,落实《上合组织成员国关于在数字化时代发展偏远和农村地区的合作构想》。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论坛期间,多国代表共同呼吁加强政策协同与技术转移。中国将于年内举办第十届上合组织农业部长会,推动减贫与乡村发展领域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乌兹别克斯坦提出打造上合组织减贫经验交流常设平台,柬埔寨则希望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化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詹内什·凯恩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仍有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气候变化加剧了低收入地区的脆弱性。上合组织将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技术、提升偏远地区公共服务可及性,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正通过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等举措,推动成员国共享减贫经验,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研、成果共用”的减贫共同体。
此次论坛由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与陕西省政府共同主办,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商队到如今的数字技术赋能,减贫合作正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各国迈向共同繁荣的未来。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摄影: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