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长王荔栋:以“0.1毫米法则”实现2499处“病害”清零

铁路工长王荔栋:以“0.1毫米法则”实现2499处“病害”清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4 14: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29日,在北环线18公里+400米处的集中修现场,随着最后一组辙叉更换完毕,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阎良工务段国际港线路车间维修工区工长王荔栋习惯性拿出轨距尺,沿着刚整修的线路仔细测量。

突然,他在距施工地点 30 米处停下脚步,皱起眉头,“这块有大水平!”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种隐蔽的几何尺寸偏差若不及时处理,就会在列车通过时出现晃车。

“干线路工作,就得眼里容不得沙子,”这是王荔栋的口头禅。《修规》要求,线路高低、水平、三角坑的作业验收标准不能超过4毫米。担任工长以来,王荔栋总是把每一次的捣固数据精确到 0.1 毫米。对此有人说他太苛刻,他却说:“如果放松标准,钢轨上的误差就可能成为生命的代价。” 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坚持,让他带领的工区始终保持着安全零事故的纪录。

2023 年深秋,段生产组织改革期间,王荔栋主动请缨加入车间技术组。那段时间,他白天泡在现场指挥捣固组、改道组作业,晚上熬夜研究图纸,笔记本上画满不同颜色的病害标注图。“钢轨修磨组今天发现的鱼鳞伤,咱们得立刻制定打磨方案。”凌晨,他还和工友一起商量病害解决方案。短短 10 个月时间,他和技术组成员不仅消灭了 2499 处病害,更实现了西安国际港站 H 级病害动态清零,大伙打心眼里佩服他。

去年北环线集中修期间,为攻克道岔TQI(轨道质量指数)值过高的难题,王荔栋创造性提出“200 米单元精调法”,即将轨道划分为 200 米一个独立单元,对单元内的轨距、高低、方向等参数进行毫米级优化,然后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循序渐进,最终实现轨道质量有效提升、道岔 TQI 值有效降低。

在对道岔零配件专项检查整修过程中,面对大站场道岔连接零配件松动的“老大难”问题,王荔栋一遍遍查阅技术资料,并向老师傅请教,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一个妙策——在螺栓末端钻孔加开口销。 经过上百次试验,成熟落地。如今,这套防松方案已在全段推广,有效消除了道岔连接零配件松动隐患。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王荔栋将每次作业变成“流动课堂”,通过“现场教学 + 模拟演练”模式,引导青工成长成才。青工孙煜刚入路时动手能力不强,他手把手教测量技巧;青工聂建龙想挑战技术难题,他陪着熬夜研究。如今,孙煜、聂建龙分别取得铁路线路中级、高级工职业资格,聂建龙已成长为班组长。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祥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