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不用土不看天 杨凌全自动化植物工厂42天种出“太空菜”

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不用土不看天 杨凌全自动化植物工厂42天种出“太空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8 19: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植物工厂里,一排排立体种植架上,奶油生菜翠绿欲滴。这里没有阳光直射,不见泥土踪影,却能让一粒种子在42天内长成可采摘的蔬菜。“从播种到采收,全程由机器完成,真正实现‘种子进去、蔬菜出来’。”杨凌农科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王芳的话,揭开了这座“未来农场”的面纱。

灯光会“调配方”,蔬菜喝“定制营养液”

走进车间,红蓝交织的LED灯光取代了阳光。“这可不是普通灯光,是给植物量身定做的‘光配方’。”王芳指着不同区域的光源解释,幼苗期蓝光占比更高,能让根系更健壮;生长期则增加红光比例,促进光合作用。就像婴儿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配方的奶粉,这里的蔬菜在每个生长周期都能得到精准的光照呵护。

种植架采用食品级PP材料,下方的浅液流栽培系统中,营养液循环流动。“传统农业靠土壤施肥,这里是给蔬菜‘开小灶’。”王芳说,技术员会根据作物品种和生长阶段,调配专用营养液,“比如生菜需要更多钙元素,就会精准添加,既不浪费又能避免重金属超标。”

车间的洁净度达到10万级,每收获一茬就彻底消杀一次。“比手术室还干净,摘下来的菜不用洗就能吃。”王芳拿起一片生菜递给记者,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

24层立体种植,产量是大田的几十倍

在采收区,穿梭车正将成熟的蔬菜模组运送到包装区。“整个过程看不到工人进种植区,全由计算机控制。”王芳展示着生产流程:自动播种机1小时能播2000盘种子,机器人通过视觉检测筛选健壮幼苗,24层立体种植架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数十倍。

“传统大棚种生菜要50-60天,还受天气影响。我们这里42天就能收获,一年能种8茬。”王芳算了笔账,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全自动化管理节省了大量人工,长期效益显著。目前,这里主要生产生菜、草莓等作物,还在研发更多适合工厂化种植的品种。

集装箱变菜园,沙漠海岛也能种出新鲜菜

“这是移动植物工厂,靠太阳能发电供能,在哪儿都能种。”王芳说,这种设备已在高寒高海拔地区试验成功,“哪怕在沙漠、海岛,只要有这个‘移动菜园’,就能吃到新鲜蔬菜。”

更令人惊喜的是家庭版迷你植物工厂。“就像个智能冰箱,普通人在家就能体验种植。”王芳说,市民在地下室用类似设备也能种植蔬菜,“未来,太空站里的宇航员或许也能靠它实现‘蔬菜自由’。”

据了解,这座2021年建成的植物工厂,是国内首创的全自动化垂直农业生产系统,目前在福建、北上广等大城市推广较快。“前期成本确实高,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应用,成本会越来越低。”王芳相信,这种摆脱自然束缚的种植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方向。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