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植物工厂里,一排排立体种植架上,奶油生菜翠绿欲滴。这里没有阳光直射,不见泥土踪影,却能让一粒种子在42天内长成可采摘的蔬菜。“从播种到采收,全程由机器完成,真正实现‘种子进去、蔬菜出来’。”杨凌农科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王芳的话,揭开了这座“未来农场”的面纱。
灯光会“调配方”,蔬菜喝“定制营养液”
走进车间,红蓝交织的LED灯光取代了阳光。“这可不是普通灯光,是给植物量身定做的‘光配方’。”王芳指着不同区域的光源解释,幼苗期蓝光占比更高,能让根系更健壮;生长期则增加红光比例,促进光合作用。就像婴儿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配方的奶粉,这里的蔬菜在每个生长周期都能得到精准的光照呵护。
种植架采用食品级PP材料,下方的浅液流栽培系统中,营养液循环流动。“传统农业靠土壤施肥,这里是给蔬菜‘开小灶’。”王芳说,技术员会根据作物品种和生长阶段,调配专用营养液,“比如生菜需要更多钙元素,就会精准添加,既不浪费又能避免重金属超标。”
车间的洁净度达到10万级,每收获一茬就彻底消杀一次。“比手术室还干净,摘下来的菜不用洗就能吃。”王芳拿起一片生菜递给记者,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
24层立体种植,产量是大田的几十倍
在采收区,穿梭车正将成熟的蔬菜模组运送到包装区。“整个过程看不到工人进种植区,全由计算机控制。”王芳展示着生产流程:自动播种机1小时能播2000盘种子,机器人通过视觉检测筛选健壮幼苗,24层立体种植架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数十倍。
“传统大棚种生菜要50-60天,还受天气影响。我们这里42天就能收获,一年能种8茬。”王芳算了笔账,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全自动化管理节省了大量人工,长期效益显著。目前,这里主要生产生菜、草莓等作物,还在研发更多适合工厂化种植的品种。
集装箱变菜园,沙漠海岛也能种出新鲜菜
“这是移动植物工厂,靠太阳能发电供能,在哪儿都能种。”王芳说,这种设备已在高寒高海拔地区试验成功,“哪怕在沙漠、海岛,只要有这个‘移动菜园’,就能吃到新鲜蔬菜。”
更令人惊喜的是家庭版迷你植物工厂。“就像个智能冰箱,普通人在家就能体验种植。”王芳说,市民在地下室用类似设备也能种植蔬菜,“未来,太空站里的宇航员或许也能靠它实现‘蔬菜自由’。”
据了解,这座2021年建成的植物工厂,是国内首创的全自动化垂直农业生产系统,目前在福建、北上广等大城市推广较快。“前期成本确实高,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应用,成本会越来越低。”王芳相信,这种摆脱自然束缚的种植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方向。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