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株甘薯苗,茎尖只有0.2到0.5毫米,就像一粒微小的珍珠,但它可是脱毒种苗的‘源头’!”在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生物育种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小心翼翼地用生物刀片剥离着甘薯茎尖,眼神专注。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能让甘薯产量提升三成的“魔法”——通过茎尖脱毒技术,原本可能因病毒病减产的甘薯,摇身一变成为高产优质的“金疙瘩”。
从实验室到田间:育种专家的“双重战场”
在分子生物育种实验室的基因编辑单元,年轻的科研人员杜雪诗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图谱。“我们正在给番茄‘查户口’,看看它有没有抗黄化曲叶病毒的基因。”她笑着解释,就像给番茄做“基因体检”,有了抗病基因的“通行证”,才能培育出经得起田间考验的好品种。
实验室外的辣椒育种试验田里,宝鸡农科院辣椒油料研究所所长辛鑫正带着研究人员顶着烈日记录着数据。“这200多个辣椒株系,每一个都像我们的孩子。”辛鑫指着一串绿油油的秦椒说,“陕西人离不开的油泼辣椒,就靠它们了!”这些细长直的辣椒不仅亮眼,还自带“机械友好”属性——株高70到80公分,结果集中,在新疆的示范田里,已经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
新品种里的“宝鸡智慧”: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以前种省外的大豆品种,亩产才270斤左右,现在种宝豆10号,去年亩产冲到了550斤!”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水泊村的帖宏科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一年能多挣好几万,这都是农科院新品种的功劳!”
帖宏科口中的宝豆10号,是宝鸡市农科院的“明星品种”,蛋白含量高达43.46%,成了豆制品加工企业的“香饽饽”。而另一款“网红”品种—宝豆1519,更是创下过亩产301.8公斤的纪录。“我们育的品种,不仅要高产,更要对农民‘胃口’。”宝鸡市农科院杂粮研究所副所长屈洋说,他们成立的产业服务队,能随时通过线上平台给种植户“支招”,让好品种真正变成好收益。
在甘薯种植区,新培育的鲜食用甘薯品系秦薯13脱颖而出。“这个品种亩产最高能到6000公斤,相当于一亩地堆起6吨多的‘甜蜜负担’!”宝鸡农科院甘薯研究所所长王钊骄傲地说。
宝鸡市凤翔区虢王镇桂花村的侯武周,是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我种了20多年甘薯,还是农科院的新品种最合心意!口感绵糯香甜,品种一个比一个好,产量一年比一年喜人。”他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话语里满是对新品种的认可。
如今,从陕西关中到新疆大地,从山西运城到河南三门峡,秦薯5号等“宝鸡产”甘薯品种已经在多个省市扎了根。
科技赋能农业:传统育种“变身”加速度
“以前育一个品种,像等孩子长大,得十多年甚至更长;现在有了生物育种技术,七八年就能‘毕业’!”宝鸡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张慧成感慨道。在生物育种实验室里,近红外品质分析仪、超高速离心机等“高精尖”设备连轴转,从种质资源存储到基因编辑,七个实验单元像一条精密的“育种流水线”,让番茄、玉米、小麦等作物的育种周期大幅缩短。
最让人惊叹的是单倍体育种技术。“就像给作物‘快进’生长,原本八年的选育周期,现在三年就能搞定。”科研人员指着培养皿里的油菜小孢子解释,这些单细胞经过培养,能快速长成纯合稳定的株系,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不止于“种”:让农业更有“科技范儿”
“以前是农机追着农艺跑,现在我们让农艺适应农机。”王钊说,为了应对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他们研发培育出能够全程机械化的超短蔓甘薯新品种,攻克了短蔓不高产、优质不高产的双重魔咒,让甘薯种植实现了轻简化省力栽培,亩生产成本降低了600元左右。
而在实验室的种质资源库,66立方米的低温低湿空间里,保存着4400多份“农业基因密码”。“这些都是我们的‘家底’,说不定哪份材料里就藏着未来的超级品种。”科研管理科的负责人笑着说,这里就像农业界的“银行”,存储的是希望,孕育的是未来。
从清晨的实验室到黄昏的试验田,宝鸡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智慧解码着基因。正如宝鸡农科院院长王周玉所说:“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地里长出更多好庄稼,让农民的脸上多些笑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更多“宝鸡育”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续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