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汉阴纺织产业园:从“一根纱”到“一条链”的蝶变之路

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汉阴纺织产业园:从“一根纱”到“一条链”的蝶变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2 17: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陕西安康汉阴经开区智能化纺织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着成卷的纱线,通过空中轨道送往打包区,整个过程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这是我们刚投产的3.5万锭智能生产线,无人值守也能正常运转。”陕西永丰特种纱线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孙志军自豪地说,“这套设备全部是国产的,价格却只要进口的一半。”

一根包芯纱里的创新智慧

走进生产车间,细纱工序的机器轰鸣中,一束看似普通的纱线正经过牵伸加捻。“别小看这根纱,中间藏着‘ 黑科技 ’!” 孙志军拿起纱线展示,“中间是PBT高弹丝,外面包裹着38毫米长的木纤维,24根纤维拧成一股,比传统工艺多6根,所以更柔软。”

这种包芯纱的神奇之处在于,弹性来自纱线本身而非后期加工。“以前做弹力T恤要加氨纶,一吨要6万块,我们用的PBT高弹丝只要1万多,还能自然降解65%以上。”孙志军算着经济账。他们生产的产品畅销上海、江浙、广东等地,出口欧美、孟加拉等国。

在原料仓库,成包的竹纤维、木浆棉整齐码放。“这些木头纤维比棉花白,杂质少,纺出的纱线做运动服特别吸汗。” 工人师傅抓起一把纤维说,“现在连运动员穿的速干衣很多都是用这种材料做的。”

加弹车间里,三条生产线正将POY原丝拉伸变形。这根丝能拉到原长3倍,回弹性秒杀氨纶。这种“里弹外柔”的包芯纱,曾长期依赖进口。2014年以前,欧洲意大利垄断全球市场,如今汉阴产的PBT包芯纱不仅填补陕西空白,更在西北市场牢牢站稳脚跟。“我们生产的高捻包芯纱,百米捻度是普通纱的4倍,做成的运动衣轻便得能浮在水面上。”孙志军说道。

链式招商带来的集群效应

“2010 年我们刚来的时候,整个汉阴没一家像样的纺织企业。”陕西永丰特种纱线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华回忆,作为苏陕协作引进的首个纺织项目,他们从5万锭起步,如今带动形成了完整产业链。2023年,安康裕丰华纤维有限公司投资建设PBT高弹丝生产项目,产品供应给永丰公司,实现原料本地化供应。2024年,安康智港华纺织有限公司落户,其智能化生产线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如今,汉阴初步形成了“POY原丝—PBT加弹丝—高弹包芯纱”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化工原料到纺织产品的产业链闭环。

这种协作产生惊人效率:智港华需要特殊规格的高弹丝,裕丰华调整生产参数,48小时就能供货;永丰研发的天竹纤维产品,三家企业联合测试优化,一个月就推向市场。“原来从江苏调货要一周,现在园区内轨道运输,两小时直达。”孙华说。

“我们采取 ‘定制厂房’模式,企业全程参与设计,智港华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半年。”汉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鑫介绍,“政府帮着跑审批、建厂房,企业只管抓生产,这就是‘汉阴速度’。”目前园区已建成5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在建的化工园区将解决染色环节瓶颈,届时可形成年产值8亿元的产业集群。

苏陕协作结出的产业之花

“孙国平从江苏来汉阴扶贫,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已经扎根汉阴,我们都是被他的情怀打动才留下来的。”孙华感慨道。如今,这个由苏陕协作催生的纺织产业园,已吸引多家江苏企业落户,带来数亿元的投资。

“民以食为天,衣也是刚需。”沈鑫指着规划图说,“我们计划新建6栋标准化厂房,面积达45000平方米,并配套相关附属设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条年产6000吨POY原丝生产线、6条PBT高弹丝加弹生产线以及10万锭智能化纱线生产线。汉阴县也即将形成年产15万锭、产值超8亿元的纺织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最大的纺织基地。”

厂区外,货运列车满载着包芯纱驶出园区,而车间里,新订购的智能设备正等待安装,汉阴纺织人用 “团结拼搏、自加压力”的精神,在秦巴山区编织着更广阔的产业梦想。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