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从秦岭药香到科创高地:“秦药”以创新绘就新图景

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从秦岭药香到科创高地:“秦药”以创新绘就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3 14: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看这屏幕上跳动的生产数据与全链条溯源图谱,每一组数字和图谱都连着秦岭药材的“生长印记”。”站在位于陕西商洛柞水县工业园区的盘龙药业智慧工厂中央控制室,集团执行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张德柱指着屏幕,眼中闪烁着自豪。从秦岭深处的小药厂到如今的国家级绿色工厂,这家扎根秦岭南麓的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中医药现代化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以研发投入筑牢创新根基

“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在研发创新领域持续深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紧紧把握‘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点。”张德柱的话道出了盘龙药业的发展秘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2024年,企业研发费用达3753.78万元,同比激增85.31%,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在这笔“创新基金”的加持下,实验室变成了创新“主战场”:1.1类中药创新药PLXP006完成竞标,2.1类改良型新药PL-XP012加速临床试验,4款化药高端外用制剂稳步推进申报,369种中药配方颗粒通过专利技术将药效利用率从40%提升至70%以上。

走进占地1.2万平方米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全自动中央控制系统正在精准调控提取、浓缩、干燥等环节。“传统工艺需要高温煎煮,现在用常温水浸出技术,不仅省了能耗,还保留了更多有效成分。”车间工作人员介绍,智能系统让生产效率提升5倍,单位营收能耗降至4.77kgce/万元,跻身行业第一方阵。2024年10月全面投产后,这里年产配方颗粒15亿袋,年处理中药材3000吨,年产值达5亿元。

以全链创新破解产业痛点

在秦岭深处的盘龙种植基地,每株药材都挂着专属“数字身份证”。“从土壤检测到采收加工,全程数据实时上传,这是我们的质量底气。”张德柱说,“3万余亩标准化基地里,盘龙七、五味子等几十种道地药材实现零污染采摘。”通过升级包装赋码线,企业构建起“一物一码”追溯体系,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中药从种植到生产的全流程。

创新不仅在前端种植,更在后端循环。在废弃物处理区,年产生的527吨药渣经微生物降解技术转化为有机肥,反哺种植基地;水处理车间里,冷却水循环系统让年节水达1.6万吨,相当于9000户家庭月用水量。“药渣—有机肥—种植”的闭环模式,让盘龙药业在2025年斩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这种全链条思维同样体现在市场布局上。通过“三中心三平台”创新体系,企业在北京、粤港澳等地搭建研发前沿阵地,已完成13个省区310个配方颗粒品种备案,7个省区203个品种医保赋码,“第二增长曲线”日益清晰。2024年企业营收9.74亿元,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8.91%。

以生态思维布局未来赛道

“守正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让中药疗效讲得清、机制说得透。”张德柱展示着厚厚的研究报告,盘龙七片已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顶尖机构完成RCT研究,证实其抗炎镇痛、改善骨代谢的显著疗效,连续入选七部国家级临床诊疗指南,成为风湿骨伤领域的“明星产品”。在柞水县域工业集中区,这家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种研产销”闭环,新增就业150个,带动上下游产业年增收入3亿元。

谈及未来,张德柱说:“我们正推进跨区域联合攻关,让秦岭药材与现代科技碰撞。”按照规划,企业将引入物联网监测、生物防治技术升级种植基地,深化“资源—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中药材种植培训、订单农业等模式,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红利。

从秦岭深处的传统药企,到如今走向全国的创新中药;从传统煎煮的砂锅,到智能管控的生产线,盘龙药业诠释着“唯有创新能让秦药新生”。在科创引擎的驱动下,这家企业正让秦岭药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郑飞)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