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科技赋能蚕桑产业走出致富新“丝”路

陕西石泉:科技赋能蚕桑产业走出致富新“丝”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9 19: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桑叶莫莫,蚕白满箔。盛夏时节,行走在石泉县的青山绿水间,成片桑园在智慧喷灌管护中显得更加郁郁葱葱,蚕农们忙着采摘收获售卖夏季第一批蚕茧,现代化养蚕工厂内机声轻鸣,正在精心共育夏季第二批小蚕。如今在石泉县,新技术、新理念正让蚕桑这项传统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池河镇明星村智慧喷灌系统管护桑园。

走进池河镇明星村的智能化养蚕工厂内,智能养蚕机的红色机械臂正精准地将桑叶铺满蚕台,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温湿度数据。这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每批50张小蚕共育、中蚕饲养工作仅需8名技术工人,通过操控智能终端就可以完成自动添桑、消毒、除沙等工作,而传统蚕房养殖则需要好几十个蚕农才能共同完成。

“再过几天,这批蚕宝宝将分发到蚕农家中饲养,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金宝宝’。我们将小蚕共育和中蚕饲养环节交给设备先进、技术精湛的专业主体来做,确保了蚕宝宝在更为优良的环境下饲育,良桑饱食、发育整齐,有效保障了农户养蚕成功率,缩短了养蚕时间,提升了蚕茧品质,增加了农户收益。”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宋世兵说。

在池河镇五爱村养蚕大户刘为定家中,他和家人正在忙碌采收蚕茧。“过去养蚕全凭经验,一年养3批左右,一批至少需要28天。现在养蚕用上了高科技,从共育点领回的大蚕,养上十几天就结茧了,比传统模式缩短了一半时间。”刘为定忙里抽闲高兴地介绍道,“大家看这些通过滑轮轻松升降的蚕台,将蚕室空间利用率提高了30%至50%,我这小小蚕室今年已经养了三批次14张蚕,一年养二三十张蚕收入六七万元!”

工人将共育好的小蚕分发到农户。

针对传统蚕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养殖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池河镇引入数字智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在明星村实施了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创新试点项目,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池河镇采取“链主企业+集体经济+强村大户”的方式,通过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自动化、蚕茧收购电子化、生产设备现代化、蚕辅服务数字化的“六化”技术,推动多批次、分段式养蚕新模式在全镇铺开。

“我们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率先启用蚕桑产业全维数智管理系统,全镇已建立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试验中心、9个小蚕共育室和1个蚕茧收烘中心,小蚕共育、技术服务、智慧管理实现全覆盖,蚕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新模式推开后,群众养蚕张产收入比传统养殖模式增加500至1000元,生丝等级将从4A提到6A,蚕桑产业实现量质双升。”池河镇党委书记段昌明说。

石泉县作为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西北地区蚕桑产业县,近年来持续运用科技手段推广新型标准化、智慧化养蚕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向高效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推广“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殖”模式,将养蚕分为小蚕、中蚕、大蚕3个阶段,对蚕进行精准喂养,即小蚕在共育点标准化饲育,中蚕由合作社集中管理,大蚕期分发至养殖大户。通过细分生产环节,延长小蚕共育时间,增加全年养殖批次,使全年养蚕由过去的3批次提高到6至7批次,促进蚕农收入稳步增长。

蚕农丰收售卖蚕茧。

“我们通过引进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和移动式小蚕塑料蚕箔等新设备、新技术,初步形成了高效智养模式,农民增收、集体增利、农业增效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介绍,目前全县已累计培育小蚕共育示范点24个、现代化养蚕工厂20个,引进和培育蚕桑关联企业22家,串联起织造、文创等终端环节,构建起覆盖育种、养殖、缫丝加工、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

在位于石泉经开区的缫丝加工、蚕桑副产品生产等企业,全自动缫丝车间昼夜运转,每年有80吨高品质生丝和5万床蚕丝被从这里走向国内外市场,桑叶饼、桑葚酒等衍生品正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蚕桑业,如今已初步实现桑园管理精准喷灌、饲育环境智能调控、病害远程诊断、产品溯源追踪的智慧化管理体系。

数据见证着石泉县蚕桑产业的蜕变:全县现有桑园面积7万余亩,养蚕农户8000余户,培育池河、中池2个蚕桑强镇,两河、饶峰、城关、迎丰4个蚕桑重点镇,20个蚕桑专业村,创建9个县级以上现代蚕桑产业园区,2024年全县养蚕8.8万张、产茧3600多吨。今年全县计划养蚕9.2万张,预计蚕桑综合产值突破19.5亿元,蚕农人均收入8000元。

缫丝车间加工忙。

今年初,石泉县制定出台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推广建立“六化”新型蚕桑生产体系,推动县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蚕茧质量和数量双提升。预计到2027年底,全县桑园规模将达到8万亩,其中优质桑园面积达4万亩,实现年养蚕发种10万张,蚕桑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努力将石泉县打造成全省区域性蚕桑产业集群核心区、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6A级生丝加工基地。

前不久,在石泉县蚕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县委书记梁鸿表示,要抢抓蚕桑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和机遇,推进蚕桑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型升级,从原料供应向品牌价值跃升,从单一产品向多元价值拓展,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许兵 张子怡)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