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深深镌刻着无数英雄的牺牲与奉献。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近日,中国日报记者在西安采访到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宋存恩。
作为曾亲历烽火岁月的八路军战士,宋老在抗日战场上以医者仁心守护生命;他的女儿宋玉晴则深情讲述父亲的家风传承。如今,宋老精神矍铄,对新时代青年寄予厚望。通过宋存恩的亲身回忆、女儿的动情叙述,展现抗战精神的永恒光芒,激励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烽火医者:老兵仁心铸传奇
宋存恩,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少年的宋存恩心中早早埋下了报国种子。
1944年12月,年仅16岁的他与同岁的叔叔怀揣“保卫祖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坚定信念,毅然参加八路军,被编入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一所医院,自此踏上抗日征程。宋老回忆道:“党组织看我年龄小,安排我去医院照顾伤员。我在外科悉心护理伤病员,从喂饭到铺床叠被、打扫卫生,事事周到细致。”这份平凡的工作,在战火中显得格外伟大。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是敌后战场的前线,日军频繁扫荡,医院不得不设在农村民舍。宋存恩说道:“我们住在农村,日军一来扫荡,鬼子兵凶残无比,我们只能背着伤员躲进深山。等鬼子一走,再把他们背下山继续治疗。”这种生死一线的经历,成为他抗战生涯的常态。
1944年至1945年间,宋存恩参与的“打海阳县城”战役尤为惨烈。他动情地说:“海阳战役时,伤员太多了!部队紧急调来几名医生组建临时医院。打完仗后,医院解散了,但这段经历让我深知医者的责任——在枪林弹雨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拼死守护。”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宋存恩不仅护理伤员,还积极学习医学知识。1945年初,他被送到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学习三个月,后分配到西海军分区司令部卫生所担任卫生员。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专业医者奠定了基础。
宋老强调,抗战岁月锻造了他的意志:“背伤员上山时,山路崎岖,日军子弹在耳边飞过。但看到伤员痛苦的眼神,我就告诉自己:不能退缩!这不仅是任务,更是对同胞的承诺。”他的讲述朴实无华,却透着抗战精神的精髓——在民族危亡之际,普通人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宋存恩的抗战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1944年参军入伍,到1945年抗战胜利,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始终坚守在战地医疗一线,用青春与医术守护着战友的生命。
女儿述怀:父辈精神传家风
宋存恩的女儿宋玉晴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回忆父亲的故事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作为抗战老兵的子女,她从小就耳濡目染父亲的敬业与坚韧。宋玉晴说:“父亲对我们要求挺严的,他那一辈人总强调‘多做少说’,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一生。”
宋玉晴提到,父亲的抗战经历塑造了他的敬业品格。她回忆道:“父亲在医院工作时,半夜常有病人敲门,叫他去做手术。一做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手术完,他直接接着上班,从不休息。”这种场景让她记忆犹新,父亲一直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
宋玉晴感慨:“他总教育我,要兢兢业业工作,听从组织安排。他说:‘你要把我的工作做好,人家自然看在眼里。’”这份教诲成为她职业生涯的座右铭。在工作中,宋玉晴勤奋踏实,连年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在印钞企业技能比赛中夺得第二名。她说:“这些成绩归功于父亲的教育。如果没有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做不到这些。他让我明白,敬业不是口号,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父亲的抗战故事还传承到第三代。宋玉晴的儿子受家庭熏陶,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军。宋玉晴笑道:“这太巧了!爷爷曾是军人,孙子也是。父亲特别开心,觉得是一种传承。”但她坦言,父亲对战友的牺牲始终难以释怀:“他很少深谈抗战中的伤心事,提及战友阵亡,他容易情绪低落。作为卫生员,他亲眼目睹太多生命逝去,更珍惜和平。”
宋玉晴强调,父亲的抗战精神不仅是家庭财富,更是民族记忆的延续。“他教会我们,在和平年代也要有战时那股劲——吃苦耐劳、报效国家。这种家风,我会传给下一代。”她的叙述中,抗战精神化作日常生活的指南,彰显了英雄后代的责任担当。
薪火不灭:殷切寄语新时代青年
在采访尾声,结合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刻,宋存恩对新时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他深情寄语:“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烽火岁月虽远,历史不能忘!我们靠万众一心赶走侵略者,今天的和平幸福,是先烈用牺牲换来的。”
宋老以自身经历勉励青年:“我16岁参军护理伤员,靠的是中国人团结必胜的信念。现在国家富强了,你们要继承不怕苦累的精神,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我见证祖国从疮痍到富强,深知只有共产党能领路,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在各领域争先。”他特别强调,抗战精神核心是爱国与担当:“八十年前我们用生命守家园,如今你们要用知识建设家园,学好本领就是最好纪念。青年要珍惜和平、居安思危,唯有自强不息才能保山河无恙,愿你们传承薪火,让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宋存恩老人的故事,是一部活的抗战历史。从胶东战场的卫生员到新时代的精神引领者,他诠释了“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他的峥嵘岁月启发着我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精神是永恒的灯塔。广大青年应该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英雄不老,精神长存!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盛丽萍 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