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滩 今朝米粮川——榆阳区“稻渔共生”模式见闻

昔日盐碱滩 今朝米粮川——榆阳区“稻渔共生”模式见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4 11: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八月的陕北,骄阳似火。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赵家畔村的田野上,却是一片碧波荡漾:千亩水稻抽穗灌浆,青绿稻浪随风起伏;田埂间,小龙虾挥舞钳子、河蟹吐着气泡,勾勒出一幅“稻渔共生”的夏日画卷。  

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良田,两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榆阳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共改良盐碱地4850亩,其中3000多亩已种上水稻,套养蟹虾,预计亩均产粮800斤以上,综合效益翻番。 

上盐湾镇赵家畔村原来500多亩的撂荒土地,经过土地平整、盐碱改良,全部种植水稻并以每亩330元的价格流转给种植大户。

村民口中的“大户”,正是返乡创业的叶成玉。去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承包下改良后的稻田,投放蟹苗和小龙虾。“稻子给蟹虾遮阴,蟹虾给稻田松土吃虫,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叶成玉笑着说,今年仅水稻一项预计可收入40万元,蟹虾更是“锦上添花”。  

从“治理”到“致富”,秘诀在于一套组合拳:土地平整深翻深松、水利工程夯实基础、生物手段降低盐分、智慧农业节本增效。当地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每月取样监测显示,改良区水质pH值、全盐量、重金属含量均显著下降,达到绿色种养标准。

   “我们坚持把盐碱地治理与产业培育一体推进,让荒滩变良田、良田变‘粮仓’。”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介绍,2025年全区计划再治理盐碱地1.7万亩,力争水稻总面积突破2万亩,打造陕北“塞上粮仓”新样板。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从“撂荒地”到“聚宝盆”,榆阳区用两年时间交出一份盐碱地治理的精彩答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乡村振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马腾)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