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陕北,骄阳似火。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赵家畔村的田野上,却是一片碧波荡漾:千亩水稻抽穗灌浆,青绿稻浪随风起伏;田埂间,小龙虾挥舞钳子、河蟹吐着气泡,勾勒出一幅“稻渔共生”的夏日画卷。
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良田,两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榆阳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共改良盐碱地4850亩,其中3000多亩已种上水稻,套养蟹虾,预计亩均产粮800斤以上,综合效益翻番。
上盐湾镇赵家畔村原来500多亩的撂荒土地,经过土地平整、盐碱改良,全部种植水稻并以每亩330元的价格流转给种植大户。
村民口中的“大户”,正是返乡创业的叶成玉。去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承包下改良后的稻田,投放蟹苗和小龙虾。“稻子给蟹虾遮阴,蟹虾给稻田松土吃虫,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叶成玉笑着说,今年仅水稻一项预计可收入40万元,蟹虾更是“锦上添花”。
从“治理”到“致富”,秘诀在于一套组合拳:土地平整深翻深松、水利工程夯实基础、生物手段降低盐分、智慧农业节本增效。当地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每月取样监测显示,改良区水质pH值、全盐量、重金属含量均显著下降,达到绿色种养标准。
“我们坚持把盐碱地治理与产业培育一体推进,让荒滩变良田、良田变‘粮仓’。”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介绍,2025年全区计划再治理盐碱地1.7万亩,力争水稻总面积突破2万亩,打造陕北“塞上粮仓”新样板。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从“撂荒地”到“聚宝盆”,榆阳区用两年时间交出一份盐碱地治理的精彩答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乡村振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