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丝路秦声 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邀请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程锐,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到会,通过情况介绍、现场互动、剧目展演、沉浸体验等形式,展示西安市在秦腔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成就,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关情况。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政策精准滴灌 古老艺术再发新芽
“我们聚焦‘文化兴市’战略,打出了一套政策扶持的组合拳。”程锐介绍道。他列举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投入:自202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设立25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院团改革;区县国有院团补助提升至900万元;惠民演出单场补贴从7000元大幅提高到1.5万元。真金白银地投入,目的就是激发创作活力。
政策的精准滴灌催生了创作的百花齐放。程锐继续介绍,通过对上年度获得中省艺术基金的项目给予1:1配套补助(2024年超1500万元),以及每年定向支持西安演艺集团1000万元创作资金,《无字碑》《李白长安行》《昭君行》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不断涌现,斩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奖。更引人注目的是,秦腔3D电影、竖屏短剧《火焰驹》、虚拟推介官“秦筱雅”等创新形式,成功让古老艺术搭上了现代传播的快车,走进了更广阔的观众视野。
守正创新不离根 百年剧社唱响青春之歌
惠敏莉谈到守正创新:“‘传’是延续秦腔的基因,‘承’则是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就像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只翅膀。”陈超武的回答铿锵有力:“易俗社的‘老’,是岁月沉淀出的厚重,绝不是和年轻人之间的那堵墙。”他分享了剧社“守正为本,创新为翼”的实践:一边复排《三滴血》《杨门女将》等经典,守住根脉;另一边创排《柳河湾的新娘》等现实题材剧目,收获百余项荣誉。这座110多年未断代的“艺术学府”,通过委培班、业务培训和“练兵场”等模式,构建了梯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张崇学补充道,在复排《铡美案》等传统戏满足老戏迷的同时,新创剧目《无字碑》等融入了现代表演元素和审美需求,成功吸引了新观众。传播方式的创新更为关键。“我们从2020年就开始直播演出,发布短视频。”据介绍,其联合推出的竖屏微短剧《火焰驹》被《中国日报》向海外推荐,抖音“艺播计划”近300场直播吸引了超700万人次观看,真正实现了“老剧种圈新粉”。
惠民零距离传播全覆盖 秦腔舞台扎根人民心间
“秦腔的根,在人民。”西安演艺集团的回答掷地有声。近3年超6000场的惠民演出,70%以上是秦腔剧目,足迹深入无数乡村社区。“我们搭建了‘中心剧场—街区戏台—乡村舞台’三级网络,易俗社文化街区365天不间断演出,就是要让秦腔就在百姓身边。”
蔡鑫则重点介绍了火爆的“秦腔戏迷擂台赛”。“我们坚持群众‘零门槛’参赛,采取三级联动模式,今年从5月办到10月,目前参与已破百万人次。”活动不仅赛,还配套了“戏迷擂台赛直达基层”、“选手名家同台演”等互动,并通过直播、短视频、沉浸式非遗集市等新媒体手段,让秦腔热度从线下蔓延至全网。五一期间的“千人吼秦腔”活动,更是创下了全网超3亿关注的纪录。
发布会结束后,主办方邀请媒体记者沉浸式体验秦腔魅力,并组织参观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与秦腔博物馆。通过现场讲解和珍贵展品,媒体记者深入感受秦腔艺术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也为本次发布活动画上生动句点。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盛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