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背后的榆林生态蝶变

三棵树背后的榆林生态蝶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2 13: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榆林的生态治理史上,有三棵松树写下了各自独特的绿色篇章:樟子松以“拓荒者”的姿态扎根沙海,让毛乌素沙地四季见绿,生机盎然;彰武松以更优的适应性丰富树种多样性,为绿色长城添上“双保险”;班克松在薄土岩石间扎根抽枝,为沿黄土石山区的生态治理带来新希望……从流动沙地到陡峭石山,从单一攻坚到协同守护,它们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一碗米里半碗沙”到“塞上森林城”的生态蝶变,也一同推动着榆林的生态版图向更广阔、更稳固的方向延伸。

樟子松 沙海拓荒的“功勋树”

初秋时节,走进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樟子松林,淡淡的松香扑面而来,伞盖般铺开的树冠,投下光影斑驳的绿荫,翠叶如针,郁郁葱葱,恍如置身森林之中。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石长春在一棵樟子松下停住脚步,抚摸着粗壮树干上的道道裂纹。“19米高,胸径40厘米。”他话音里略带骄傲,就像介绍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

这片松林里的77棵樟子松,是榆林沙区最早的一批“绿色拓荒者”。

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内 1964年引种的首批樟子松如今树高均已接近20米 马腾 摄

1964年春,中科院榆林治沙综合试验站(后更名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跨越千里,成功将217棵樟子松幼苗从大兴安岭南麓的红花尔基带回到红石峡流动沙地。这是樟子松第一次将根须探入榆林的沙土里。

彼时的榆林,流沙如同咆哮的巨兽疯狂啃噬着村庄和田地,林木覆盖率连1%都不到。“一碗米里半碗沙”成为沙区群众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这样的光景里,等待樟子松幼苗必然是严峻的考验。那一年的冬天来得又急又猛,寒气如刀,无情肆虐。多数幼苗没能熬过那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科研人员忐忑地扒开半埋着幼苗的沙土,惊喜地发现,被流沙半掩埋的樟子松幼苗竟抽出了新芽。

随后2年,科研人员琢磨出“覆土防寒”的法子:在严寒的冬季,用细沙包裹幼苗保温,来年春季回暖时,再刨开防寒土,让幼苗安然过冬。最后,217棵幼苗里,77棵活了下来。

此后,原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孙祯元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做调查研究,摸清了樟子松的生长特性,创新了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一举实现樟子松幼苗工厂化生产。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正在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查看一棵樟子松的生长情况 马腾 摄

接下来的十余年里,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试验研究,将乔灌混交造林、覆膜栽植、优种选育等难关一个个攻破。石长春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榆林首次大面积推广樟子松,面积达20万亩。从那时起,樟子松成了榆林治沙战场上的“主力军”,朝着沙区一步步挺进。

“耐寒、耐旱、耐瘠薄,像咱榆林人一样坚韧。”石长春弯腰捡起一片松针,针叶虽细,捏在指尖却很有韧劲。他说,就是凭着这股韧劲,樟子松在榆林扎下根,结束了榆林沙区没有常绿乔木的历史,也在沙地里播撒了绿色希望。

四十多年过去,樟子松的绿浪一年年漫过黄沙。党的十八大之后,“三年植绿大行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在榆林一波波“绿色攻势”里,樟子松的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一举突破230万亩。曾经肆虐的毛乌素沙地,如今全被固定或半固定。榆林也成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樟子松,改变了榆林的绿色版图,也悄悄改变着脚下的沙地。樟子松林里,石长春蹲下身子,手指拨开地面上的落叶,一层暗褐色的腐殖质层露了出来。石长春解释到,樟子松松针年复一年地掉落、腐化,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会逐渐分解并融入到沙土中,从而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他捻起一撮腐殖质层的土,轻轻一揉就成了粉末,“这片樟子松林,腐殖质层有1厘米多厚了,等于给沙地铺了层‘营养土’。经常能看到蘑菇冒出来,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

如今,绿色接力还在继续。樟子松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让榆林的绿色版图越来越大。同时,它也迎来了在沙区里并肩战斗的“新战友”……

彰武松 绿色长城的“接力者”

当樟子松织就的绿色长城日渐厚实,单一树种潜藏的生态风险也悄然显露——2008年,东北部分樟子松林感染枯梢病,导致樟子松林出现大面积衰退现象。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敏锐意识到:单一一种针叶树构筑起的绿色长城,有隐忧,也有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叫彰武松的针叶树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彰武松是1990年在辽宁省章古台地区发现的松属植物变种,具有速生性强、抗旱抗寒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经过多年选育,它不仅继承了樟子松的优良基因,更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生长速度比樟子松快20%~30%,松枯梢病发病率降至3‰以下……彰武松已然成为最佳选择。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2009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首次引进彰武松,在嫁接试验中,彰武松在樟子松根系上焕发生机,仅两年时间树高就突破2米,展示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快速成长。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正在试验大棚内查看彰武松幼苗的生长情况 马腾 摄

更直观的对比,是在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试验基地里。2010年春天,科研人员在这里同时栽下了樟子松与彰武松,当时都是1.2米高,像一对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竞争者。十五载寒暑流转,如今樟子松稳稳长到4米左右,而彰武松已突破8米,枝繁叶茂,树冠丰满,与身旁的樟子松形成鲜明对照。“一高一矮,彰武松的生长优势一眼可见。”高级工程师刘喜东站在两树之间,双手分别指向樟子松和彰武松,语气里满是欣慰。

2009年首次引进榆林以来,彰武松借助异砧嫩枝嫁接技术逐步扩大繁育,如今造林面积达3万多亩。“说它是加强版的樟子松,一点都不夸张。”刘喜东这样形容彰武松。除了生长迅速,彰武松抗旱、抗寒、耐盐碱能力优于同类树种,且病虫害极少,适应范围更广。在榆林沙地矿区及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彰武松的身影越来越多,既接过了樟子松的治沙接力棒,又与樟子松混交为林,为生态系统加上“双保险”。

“营造混交林能改善林分结构、增加生物量、丰富树种多样性,降低病虫害连锁风险,对造林成果是一种保护和巩固。”刘喜东解释,这种“树种混搭”能够破除单一树种造林带来的多种风险,让榆林的绿色长城更稳固、更多样、更具活力。

不过,彰武松并非完美无缺,依赖嫁接技术繁育,始终是制约它大规模推广的瓶颈。可喜的是,科研人员正在着手破解这一难题。目前,首批彰武松种子实生苗苗高已达50厘米,新叶舒展,生机勃勃。

班克松 土石山区的“新希望”

黄河流经榆林389公里,沿黄一带地形以土石山区为主,山势陡峭,岩石裸露,土层稀薄,造林绿化难度大,苗木成活率低,一直以来都是榆林生态治理中难以解决的顽疾。近年来,一种少为人知的树种——班克松,悄然到来,给沿黄土石山区的生态治理带来了新希望。

班克松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北美土石山区引进的针叶树种,具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点。2009年首次引进榆林,经过科研人员细致的育苗试验和造林技术研究,短短数年,近千亩的班克松在榆林大地扎了根。

2020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首次在府谷郝家寨和绥德枣林坪两地开展扩大试验种植,地块均选在黄河沿岸山高坡陡的土石山区。“班克松的原生环境就是土石山区,所以它先天具有适应这种环境的优势。”高级工程师杨涛介绍说,班克松发达的须根如同一张密集的“网络”,能够牢牢抓住稀薄不均的土壤层,还可以深入到石头的细微缝隙中,捕捉到更多分散的水分和养分,能更好地适应多样的立地条件。此外,沿黄土石山区虽然贫瘠,但因为邻近河流,又有一定的土壤,所以水份条件、保水能力都要好于沙区,有利于班克松的扎根生长。

如今在郝家寨的试验地里,当年种下的班克松已和油松、侧柏结伴生长,织成一片立体的绿色防护网。“当时种苗高50厘米左右,现已经达到1.5米至2米,成活率达到80%左右。”杨涛表示,首批扩大试验种植的班克松生长状况良好。

从沿黄的石山到白于山区的坡地,再到北部沙区的边缘,班克松的栽植范围越扩越广。通过种子育苗和推广栽植,它的保存面积已突破1万亩。在沙区,班克松和樟子松、彰武松搭配成混交林,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让榆林的绿色版图更稳固。

班克松的引种成功,弥补了榆林沿黄土石山区绿化树种的不足,不仅固住了流失的水土,更让裸露的石山重现生机。未来,随着班克松育种能力的提升和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沿黄土石山区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榆林的生态画卷也将增添更多的绿色。

从榆林城北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樟子松林上空远眺榆林城区 马腾 摄

从樟子松在流动沙地播下第一抹绿,到彰武松以“后浪”之势让毛乌素绿意更浓,再到班克松在石缝间开辟生态新局,三棵松树的扎根成长,恰是榆林生态治理从“突围”到“提质”的生动缩影。三棵树的故事正在书写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续篇:榆阳区林业碳汇交易,实现超1000万元的生态价值变现;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林下试种的榆黄菇预计亩产近1万斤;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的成功,让千亩林地守住水土,又结出“金果”……

三棵树的故事,还在继续。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马腾)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