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深处一所农村小学的“三味”

秦巴深处一所农村小学的“三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9 11: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陕南青山环抱的陕西省平利县普济寺村,一所小学正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教育的初心。走进平利县城关镇中心小学,“把握现在,着眼未来;服务农村,育人为先”十六个鲜红大字犹如一面旗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扎根乡村,但绝不故步自封。”校长陈见平目光坚定地说,“既要让农村孩子获得扎根乡土的力量,更要给他们眺望世界的翅膀。我们的每一寸校园、每一次活动,都是通往未来的阶梯。”

这里没有高深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践行。通过运动场上的奔跑、小菜园中的劳作、生活点滴的养成,学校让教育回归真实、回归生活、回归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浸润中,趣味、土味、家味这“三味”,最终成为教育的“真味”,让孩子们脚下有泥、额头有汗、眼中有神、心里有光。

“一招一式”增“趣味”

下午课间操的时间,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全校学生在操场上整齐地跳着曳步舞,动作行云流水。集体舞蹈结束后,有不少学生意犹未尽,向老师借来播放音乐的小音箱,然后组成小队伍继续跳一会儿。

在学生队伍前面领舞的是体育教师李祖林,尽管今年已经55岁,头发有些花白,但跳起舞来仍像小伙子一样灵活自如。

8年前,李祖林为孩子们体育运动提不起兴趣的事儿犯愁。直到有一天,他在网上刷到一所学校组织学生跳曳步舞的视频,兴奋地直拍大腿说:“这个好!”他表示,只要有音乐和平地,从一个人,到一个队,再到一个班,乃至一个学校,人数和组队灵活自如,容易学习入门,孩子们也会觉得有“趣味”。

李祖林开始“入了迷”,天天在网上看相关视频,结合小学生特征,自己不断揣摩,一招一式进行排列优化组合,以便于在达到锻炼效果的同时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不懂音乐的他,向学校的音乐教师请教,找到适合的音乐作为舞蹈伴奏。

李祖林研究得较为成熟后,通过兴趣小组和社团进行推广,然后再通过体育课和课间操进行普及。彰显个性、激发活力的曳步舞,让孩子们自觉参与其中,被动“浇灌”变成主动“点燃”。

“孩子们爱上跳曳步舞之后,身体素质好多了!”李祖林说着最明显的变化。

五年级的女孩小李,开始不爱运动,身体逐渐胖了起来,变得有些自卑,加入曳步舞社团后运动量大大增加,现在不仅体重减轻、身体灵活,人也变得阳光自信了。同年级的女孩穆梓涵不仅自己跳得十分出色,还经常指导班上的同学改进舞蹈动作、提高整齐程度,增进同学友谊和班级默契。

“玩”出了花样,“跳”出了名堂,该校的曳步舞集体表演多次在全县中小学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出。曳步舞让孩子们找到了运动的快乐,也带动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和跑步、跳绳等体育项目的推广普及。

“一草一木”见“土味”

“快看,这个开花了!前几天我还给它浇过水的呢!”“快看,那个结果了!”四年级的孩子们时隔一周又来到学校旁边的小菜园里,发出声声感叹。

这块小菜园让1000余平方米的空闲地得到利用,划分为整整齐齐的菜畦。“劳力劳心,亦知亦行。”“美德在劳动中产生。”“劳动使人忘忧。”小菜园旁边的宣传栏内,有着与劳动有关的名人名言,配着二十四节气图,还有常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方式,图文并茂的宣传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如果栽得太浅了,就扎不了根,更结不了果。”“苗要扶正,不能东倒西歪的。”“要节约水资源,要滴灌和喷灌,不能大水漫灌。”劳动课教师卢勇正在进行技术指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作物的点滴变化,探寻自然规律,学会精耕细作。据卢勇介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开辟小果园、小养殖场,到时就会形成一个可观赏、可循环的“大观园”。

翻地、播种、移栽、除草、施肥、浇水、采摘,孩子们在小菜园中解锁自然万物生长的密码,对课本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万物生长靠太阳”等的理解更加直观深刻,在吃苦受累中更加懂得食材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粮食蔬菜的良好习惯。播种金色梦,喜收硕果香。到了收获时节,劳动所得变成营养餐中的美味,孩子们感慨地说:“吃自己种的瓜果蔬菜格外香甜。”

用双脚感受,用双眼观察,用双手实践。在自然回归和“土味”觉醒中,小菜园成为成长的园地、灵感的“宝库”。“我们在小菜园里劳作,泥土开始了新的呼吸,种子也在梦幻中苏醒……”“我抚摸着蔬菜,手指上沾满了带着阳光的露珠,到了教室我还在回味,到底是西红柿的甘甜,还是黄瓜的清香……”一草一木引发一点一滴的思考,丰盈着孩子们笔下的一词一句。除了灵动真切的文字外,金灿灿的向日葵、绿油油的菜畦等,也变为画纸上的惟妙惟肖和五彩斑斓。

“一碗一筷”有“家味”

孩子们自己洗好碗筷,看似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儿,却是陈见平始终放在心上的大事儿。

“我很喜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陈见平说,“养成教育不是一哄而上、一蹴而就,学校以洗好碗筷为小切口,通过点滴细微的耐心和日复一日的恒心,让小改变带来大成长。”

据陈见平介绍,孩子们入校后要接受关于洗碗筷的培训学习,班主任和家长代表作为指导老师,说明洗干净碗筷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明白洗碗筷也是在学校要干好的“家务”,现场示范讲解怎么清洗、怎么擦干和怎么节约用水等。

孩子们用完餐后,按班级进行碗筷清洗。每班清洗结束之后,班上的两个小组长进行检查,再经过班主任检查、值周教师抽查后,最后进行集中消毒。二年级的小组长罗贤玲很是负责,发现谁的碗没有洗干净,立马就让重洗干净,不打半点马虎眼儿。

孩子们通过洗碗筷,养成认真做事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家长会上,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变得更加自立,回家后自觉承担洗碗、拖地、洗衣服、叠被子等家务劳动。劳动带来成就感的同时,孩子们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父母、珍惜生活。

学校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对食材的采购、储存、加工、烹饪和分发等环节进行了严格监控和管理,确保食品的新鲜卫生,同时定期对食堂进行卫生检查和消毒,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对菜品进行创新和优化,丰富菜品的口味和种类,根据学生的口味特点和营养需求定期调整菜单,确保学生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如今,学校成为孩子们眼中的温暖大家庭,孩子们也养成爱环境、爱卫生、爱公物的自觉习惯。大家在做好教室清扫保洁的同时,主动清洁好、维护好楼道、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栽种绿植花卉的陶盆上,孩子们还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精心进行了彩绘,为校园增添了独特的景观。绿化美化后的校园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典雅温馨,孩子们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滋养浸润中拔节,在熏陶感染中成长。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陈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