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逻辑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质”,特大城市核心区如何破解土地约束、老城更新与产业升级难题?作为西安“首善之区”的未央区,以团结片区城市更新、未央都市工业园产业升级为两大抓手,在“存量焕新”与“产业涅槃”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力度的“未央答卷”。2025 年上半年,未央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77.07亿元、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获评2025年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其探索为同类城区提供了可借鉴的 “内涵式发展” 样本。
团结片区:从“城中村集群”到“城市活力心”,城市更新写满民生温度
“以前挤在城中村,下雨天走路溅泥,现在住上电梯房,出门就是公园和商场,娃上学也方便!” 家住未央区团结安置社区的居民王女士,用亲身经历道出了片区更新带来的变化。这片曾遍布城中村、建材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如今已蜕变为集品质居住、优质教育、便捷商业、生态文旅于一体的 “城市活力心”,成为未央区以民生为导向推进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
图为团结片区未央区养老院效果图
回溯团结片区更新历程,其 “民生底色” 从规划之初便清晰可见。2020年5月,伴随西安第十四届全运会筹备,片区更新项目启动,采用“市级出资、区级实施”的市区联合储备开发模式,推进集体土地征收与居民搬迁安置。不同于传统城改 “重拆迁轻配套” 的模式,未央区从一开始就确立 “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设计、最好的配套、最好的质量” 的 “四最” 回迁原则 —— 先期建设的安置社区容积率仅 2.8,低于多数商品房项目;2020 年 12 月,团结安置社区暨十大民生项目集中开工,创造 “当年拆迁、当年开工” 的 “未央速度”,如今居民已全部回迁,住进规划有序的新社区。
图为团结片区大型商业综合体龙湖天街外景
“更新不是简单‘拆旧盖新’,而是要让居民生活全方位升级。” 未央区城市更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片区 13.07 平方公里的规划版图上(从 2020 年 2.4 平方公里逐步扩容),“配套先行” 成为核心思路:教育领域,西安市团结实验学校(高新一中初级中学、高新一小教育集团成员校)、西安高级中学落地,填补优质教育缺口,红旗城改配建学校还将与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合作,2026 年 9 月开学;商业领域,15.8 万㎡的龙湖未央天街去年底开业,成为 “城北品质生活新中心”,3 公里内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端消费服务;交通领域,地铁 4 号线、10 号线已贯通,规划中的 7 号线、19 号线将实现 “4 轨交汇”,“畅达全城” 的出行愿景加速落地。
图为团结片区未央金融中心外景
更令人瞩目的是,未央区还为片区注入 “文化灵魂” 与 “产业基因”。今年初试运营的红旗铁路公园,在保留铁轨、厂房等工业遗迹的基础上,整合火车驿站、健身场地、亲子空间,打造 “生态 + 文旅” 复合空间,昔日 “铁路锈带” 变身人气 “生活秀带”,周边还同步建成 8 个 15 分钟便民生活圈、10 条市政道路;未央金融中心、区级公办示范养老院投用,超百万方体量中央商务区(含星级酒店、会议中心)加速建设,“15 分钟生活圈” 从 “基本保障” 向 “品质提升” 跨越。
产业布局上,片区更新目标已从 “居住改善” 升级为 “融产业创新、商业服务、品质生活于一体”—— 西航区块锚定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两条 “硬核” 产业链,与北部湾集团合作招引上下游企业,冲刺 300 亿产业链总产值;用地规划也动态优化,部分商业用地调整为住宅、商住用地,既缓解商业库存压力,又推动团结社区等区块对标 “第四代住宅” 标准建设,让存量土地焕发新价值。“现在的团结片区,不仅是宜居社区,更是未央对接西安北部开放门户、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节点。” 上述负责人说。
未央工业园:从“空间制约”到“产业高地”,都市工业突围激活发展动能
如果说团结片区更新是未央 “存量空间” 的焕新,那么未央都市工业园的建设,则是其 “产业能级” 的跃升。作为西安 “古都核心功能区” 唯一可连片开发的工业用地,这片园区承载着未央 “重回工业赛道、发展实体经济” 的重任,如今正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朝着 “五年内成为西安工业重要增长极” 的目标加速迈进。
图为西安市未央工业园鸟瞰效果图
“以前未央工业用地零散,企业‘小而散’,现在工业园整合空间、聚焦赛道,终于有了产业升级的‘主阵地’!” 未央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 年初,西安市政府调整未央工业园区位并扩大面积,明确包含六村堡、西航两个区块,其中六村堡区块 5 月启动拆迁,一举打破长期制约未央工业发展的空间瓶颈。
从产业定位到项目落地,未央工业园的推进节奏清晰而高效:2024 年 7 月,结合区域科教资源禀赋,确定以 “机器人产业” 为主导;8 月,粤浦科技、仙同智谷项目摘牌,标志园区开发 “破题”;12 月,未央区与碑林、沣东新城联合获批 “陕西省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跻身省级产业创新布局核心阵营。截至 2025 年 8 月底,粤浦科技、仙同智谷项目一期均完成 65% 工程总量,立讯未来中心完成 30%,园区 “雏形” 日渐清晰。
图为西安市未央工业园立讯未来中心项目效果图
精准招商是园区发展的 “关键一招”。目前,园区已招引 2 家国家级 “专精特新” 机器人企业,填补西北地区高端机器人产业空白;对接企业 82 家,13 家在谈用地项目意向用地近 300 亩,机器人 “朋友圈” 持续扩大。“我们不仅引企业,更要建链条。”上述负责人表示,园区正围绕 “研发 + 制造 + 配套” 布局,推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企业集聚,未来将形成完整产业链。
为让企业 “引得来、落得快、发展好”,未央区在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制定《六村堡园区入园项目评审办法(试行)》,为招大引强把好 “入口关”;建立 “作战清单” 机制,实现 “3 小时企业开办”“拿地即开工”“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并提供三级包抓服务。“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 3 个月,‘未央效率’让我们有信心加快建设。” 粤浦科技项目负责人说。
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建设还紧扣 “制造业回归都市”“科技创新回归都市” 潮流。未央区将约 3000 亩商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为都市工业提供宝贵空间;依托秦创原未央 “1311” 创新示范带,联动周边高校院所资源,推动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未来五年,这里将成为西北地区机器人产业高地,带动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 以上。” 负责人信心满满。
双向赋能+协同发力:“首善之区”的内涵式发展逻辑
走进未央区,团结片区的烟火气与工业园的建设热潮交相辉映 —— 前者通过空间更新为产业发展 “腾笼换鸟”,后者通过产业升级为片区繁荣 “注入动能”,两者双向赋能,共同构成未央 “内涵式发展” 的核心逻辑。
数据印证着这一逻辑的成效:2025 年上半年,未央区进出口总值增长 40.01%,34 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58 个新建项目快批快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68.4 亿元,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 9493 万元;截至 8 月,全区规上企业达 807 家,125 家潜力企业纳入 “种子库” 培育,营商环境入选全省创新示范区。
图为红旗铁路公园景观带实景图
在更新与升级主线之外,未央区还在教育、生态、治理等领域 “精耕细作”,不断充实 “首善之区” 内涵:教育领域,成立 9 个教育集团,深化 “名校 +” 工程,让 “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生态领域,去年至今建设 4 处 “绿地广场”“口袋公园”,面积达 7.3 万平方米,实现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基层治理领域,推进 “智慧社区” 建设,平均办事时间缩短 50%,消防安全 “七个全覆盖” 行动让火灾起数同比下降 19%;营商环境领域,推出优化营商环境 30 条举措,推广 “首违不罚”“无事不扰白名单” 监管模式,让 “商在未央・赢在未来” 成为企业共识。
“‘首善之区’不是比规模、拼速度,而是比民生获得感、发展可持续性。”未央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未央区将持续以团结片区更新完善功能、以未央工业园壮大产业,在教育、生态、文化等领域协同发力,推动 “内涵式发展” 走深走实,为特大城市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 “未央经验”。
随着秋日的阳光洒满未央大地,团结片区的中央商务区建设正酣,未央工业园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这座千年古都的核心城区,正以 “更新” 与 “升级” 为笔,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首善答卷”。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