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宋伟刚,数字西安集团董事长傅强到会介绍有关情况。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政策引领+场景开放 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郭锐介绍,近两年,西安市数据局紧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核心要求,以“数字政府建设牵引数字经济发展”为总抓手,通过“场景开放+应用牵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依托适配中心建设补强“科技研发-产业落地”中间环节,以数据流通激活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升级,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领域“双创融合”发展新高地。
在政策体系构建上,西安形成了“顶层设计+关键抓手+重点突破”的闭环模式。郭锐提到:“我们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三硬三软一中心’发展蓝图,以《建设软硬一体技术适配和产品开发中心行动方案》打通‘科技-产业’转化链路,同时针对智慧交通、XR产业等领域出台专项方案,确保政策能落地、见实效。”截至目前,西安已分批次发布62个项目需求及人工智能+政务等8大领域场景需求,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形成“技术创新方案+产业落地能力”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同时,西安正全力推进“丝路数港”建设,打造国家数据流通利用西部枢纽。郭锐介绍,“丝路数港”采用“标准引领、平台创新、政策配套、生态筑基、产业聚集”五位一体模式,目前已上架1364个数据资源和产品,入驻262家数据企业,“以数据要素流通激发创新活力,初步构建了数据产业发展新业态,有效补强‘科创+产创’关键环节。”
智慧交通先行先试 打造“科创+产创”示范标杆
针对智慧交通建设,宋伟刚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实践经验。他坦言,西安机动车保有量已超600万辆,居全国第七,但中心城区路网密度排名相对靠后,“交通治理必须依靠科技赋能,走‘专业+机制+大数据’的创新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西安公安交警构建了“情指行一体化”指挥体系。目前,西安建成区2352处信号灯路口已实现100%智能调控,建成绿波带313条540公里,干线绿波带占比排名全国前五,今年一季度城市交通健康指数同比提升9.75%,改善幅度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一。
此外,西安正率先探索智慧交通领域开源鸿蒙创新应用。宋伟刚介绍,西安已成立由中软国际、华为、深开鸿等8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正在制定设备数据治理和终端适配技术方案,力争2~3年解决‘设备协同难’‘存量改造难’等问题,打造全国领先的鸿蒙化智慧交通创新试点。”下一步,西安还将建设覆盖3600余处道路交叉口、融合多元数据的智慧交通调度管理平台。
适配中心补链强链 夯实数字经济要素支撑
关于软硬一体技术适配中心建设,郭锐以开源鸿蒙适配中心为例,详解西安如何补强“科技研发—产业落地”中间环节。他强调:“适配中心是打通创新链条的关键枢纽,我们通过‘开放申报、严格认定、多元布局、政策扶持’四维发力,确保中心能真正服务产业发展。”
郭锐介绍,西安已出台《开源鸿蒙技术适配(认证)和产品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9月1日起面向全社会开放申报。在认定环节,西安采取“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现场核验+公示授牌”流程,确保公平公正。郭锐透露:“目前已完成全市首家开源鸿蒙适配中心认定,同时同步建设RDI开源芯片、工业软件、信创、AI算法模型四类适配中心,全面覆盖关键领域。”
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西安还推出“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郭锐表示:“对通过认定的适配中心,按实际投入30%给予补贴,单笔最高500万,连续三年累计不超过1000万;同时发放‘适配服务券’,对取得适配认证的产品给予‘四首’专项补贴,让企业敢投入、有回报。”未来,西安还将制定开源鸿蒙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智慧交通、城市更新等20个场景,完成100余类鸿蒙产品适配。
此外,傅强也介绍了西安作为首批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城市的进展。他表示,数字西安集团已承建“丝路数港”一站式服务平台,并已累计接入250余家市场主体,上架1300余个数据产品,“下一步将完善平台建设,深化与数商企业合作,加强跨地域、跨行业交流,为国家构建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探索路径、贡献‘西安智慧’”。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杨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