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5日,创办二十周年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启幕。这场论坛以“聚合欧亚新动能 共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主题,吸引来自欧亚各国的政商嘉宾、专家学者、青年代表。通过多场专项会议、成果签约及合作交流,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更以文化为纽带,让文明互鉴成为欧亚合作的深层动力。
园区绘“长远路”:锚定欧亚合作新方向
9月23日,论坛核心活动综合园区发展会议召开。“作为欧亚经济论坛的实体化成果,园区历经多年发展已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从‘平台载体’到‘开放标杆’的跃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银温泉在发言中回顾了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发展成绩和光辉历史。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共建综合园区,以会展文体、通道枢纽、外事经贸、科创智造为主的四大平台筑牢发展根基。“奥体演唱会+古城文化”成为西安文旅新IP的同时,中欧班列(西安)覆盖欧亚,累计开行超3万列,关键指标连续七年全国第一;西安领事馆区、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常设园区,28国签证中心便捷通关;引入康佳智能、克诺尔轨道等产业集群,构建欧亚创意设计园设计之都重要承载区。
此外,银温泉在会议中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头2-3年做强中欧班列品牌,强化国际经贸功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动能;到“十五五”末,全面建成服务“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经济圈现代经济体系;等到2035年,实现“四大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欧亚区域合作区、“一带一路”经贸与人文交流示范高地、中欧班列经济圈重要组团、全国知名的城市国际化新区,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欧亚合作首选平台”,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范围、层次和国际影响力,携手谱写区域繁荣新篇章。
成果“实打实”:新平台上线 好项目签约
论坛期间,不少“硬成果”接连亮相,让欧亚合作有了实打实的抓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点出了园区发展的关键:推动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互联互通和践行绿色理念,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促进区域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综合园区发展会议上,举行了“通丝路”跨境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和“秦岭工坊”职业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15个合作项目已签约。
其中,“通丝路”跨境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是在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指导下,以“外贸全链路数字化服务”为核心的线上服务平台,由西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平台通过“线上供应链+物流金融融合”,打通内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往来通道。
“秦岭工坊”是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重点任务,由“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理事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浐灞国际港管委会、秦创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各方联合推动,将建设中国-中亚职业教育科创研究中心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个职业教育分中心,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文交流。
这些项目的落地将为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推动“科技引领、创新协同”落到实处。
物流法治“双保险”:让合作走得稳 走得远
在9月23日的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上,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近年来以中欧班列为牵引,高质量推进陆港建设。目前稳定开行国际干线18条,国内集结线路26条。此外,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建成投用,实现了国际物流“枢纽对枢纽”升级。通过智慧物流工程,货物放行由人工跑单优化为全天候自动秒放,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会议发布了陆港云平台,该平台将提供四大核心接口,连接陆港场站、物流运输企业、贸易与货主企业以及监管与服务部门,实现陆港生态内核心节点的智慧互联与协同联动。目前,西安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达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
据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副秘书长萨吾特介绍,在跨里海走廊参与方的积极协调工作和中国物流平台的支持下,中国经跨里海走廊过境的集装箱班列数量大幅增长,从2023年仅有的11列增长至2024年的259列。
同期召开的“一带一路”商事法律服务分会,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搭建了法律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大会推介了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的建设成果。示范区汇集了公、检、法、司四大国家级法治平台资源,适时引进知识产权、金融调解等专业细分领域法律服务分支平台,服务范围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会上集中签署的5项国际合作协议,涉及中国与意大利、韩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法律服务机构及高校,合作涵盖律师协会协作、学术交流、仲裁调解等多个领域,为跨境法律服务提供了机制化保障。各方倡议以此次分会为契机,深化互学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青年“搭子”找商机:小商品也能撬动大市场
9月23日,2025欧亚青年精英对话会开得火热。来自欧亚多地区的青年精英与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议题交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柴建、西安邮电大学院长苏锦旗分别作主旨演讲,强调数字经济对青年就业、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会上,中哈乳制品供应链经贸合作项目、西咸新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进会与乌兹别克斯坦“Uzsuvtaminot”股份公司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约,欧亚青年服务团(乌兹别克斯坦站青年服务站)同步揭牌。该服务站将成为青年互联互通的重要支点,进一步促进欧亚青年在数字时代的协同创新与文化互鉴。
当天下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对接会更接地气。作为2025欧亚经济论坛上合组织国家经贸交流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贸易对接会以“小商品”为纽带,推动“中国制造”与上合组织国家的特色商品实现双向奔赴,让“小而美”的商品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推动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全球、卖全球”。
西安市新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已整合60多家商贸和外贸企业,成立小商品贸易协会,细分出1500多种小商品品类,并打造了康复路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目前,辖区内的外贸创新产业园已建成,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小商品展销中心也已落地。此外,指导商户在海外开设门店与品牌酒店,顺利打通中亚多国销售渠道,真正做到“以小商品开拓海外大市场”。
文化“软纽带”:让欧亚情谊愈发深远
这场论坛不只是“谈生意”,更用文化搭起了“心的桥梁”。论坛期间,《无界·长安》驻场演出成了“文化明星”——当灯光亮起,秦腔开嗓,那股穿透人心的豪迈便裹挟着千年的苍劲扑面而来;皮影戏幕布后,光影流转间,细腻演绎着长安市井的烟火气。陕西本土最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戏剧舞台上打破了形式的边界,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让来自各国的嘉宾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精彩,更真切“触摸”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
俄罗斯钢琴家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独奏音乐会也圈粉无数。肖邦的温柔、肖斯塔科维奇的深沉,通过她的指尖流淌出来,不用语言的沟通,音乐就把东西方的情感连结在了一起。
在跨国文化交流的实践中,中医诊疗中心陆续走进哈萨克斯坦的社区,让当地民众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秦岭工坊”则搭建起技能与文化共通的桥梁,大家在学习拓展知识的同时,分享自己国家的民俗故事,在技术交流中悄然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就连日常的小商品贸易,也成了文化传递的纽带,每一件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都像一位“文化使者”,把不同国家的生活美学和特色风情,悄无声息地带到了对方身边。
回望历史,就像古长安曾是丝路文明的“交汇点”,多元文明在此碰撞融合。今天的西安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借着欧亚经济论坛这一重要平台,让文化成为欧亚合作的“软粘合剂”,经贸合作让大家“走得近”,文化交流让大家“心更近”,唯有这种“硬合作”与“软联结”才能在千年丝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