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地理学与可持续性国际学术会议”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会议以“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研究视角”为主题,设置13场特邀报告与36个专题分论坛,吸引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约500位学者注册参会,为地理学领域搭建起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
高规格开幕:中外嘉宾共话学科使命与全球挑战
大会开幕式阵容涵盖学界权威与高校代表,彰显会议的国际影响力与学术高度。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晓兵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法国巴黎第八大学Nathalie Lemarchand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教授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主持。
嘉宾致辞围绕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展开,贴合全球发展现实需求。李晓兵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形势紧迫的背景下,地理学的跨学科特质是制定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方案的科学基础,期待与会学者交流成果、启迪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傅伯杰谈到,世界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挑战,地理学需深化综合研究,在支撑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创新;Nathalie Lemarchand肯定中国地理学界的重要贡献,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与跨学科交流;陈发虎表示会议议题涵盖气候适应、土地退化等前沿方向,呼吁全球学者携手构筑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李小雁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获A+学科评估、入选“双一流”,主办的《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已成国际重要期刊,会议将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重磅举措:三项行动夯实国际合作与学科基础
大会期间落地多项关键举措,为地理学国际合作与领域研究注入新动能。现场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埃及地理学会”合作签约仪式,为两国地理学会搭建合作桥梁,奠定长期交流基础;正式启动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第二期(Global-DEP II),该计划由傅伯杰院士担任中方负责人、新南威尔士大学David Eldridge教授担任外方负责人,聚焦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跨学科研究,助力全球旱区可持续发展;同时成立IGU地理学与可持续性委员会非洲分会,由约翰内斯堡大学Walter Musakwa教授担任主席,旨在推动非洲地理学综合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精准对接全球地理学发展需求,形成多维度合作网络。中埃地理学会签约打破区域交流壁垒,为双方共享研究资源、联合开展项目提供保障;Global-DEP II计划针对性解决旱区发展难题,填补相关领域国际协同研究的空白;非洲分会则聚焦非洲区域特点,推动地理学研究与当地可持续发展需求深度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全球地理学研究的覆盖范围与实践价值。
学术交流:多元形式碰撞前沿智慧
特邀报告环节汇聚全球学界精英,围绕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展开深度探讨。傅伯杰院士、Michael E. Meadows院士、Jianguo Liu院士等13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气候变化、生态恢复、水土过程、城市可持续、智能地理、粮食-能源-水-生态纽带关系、全球可持续发展路线图等前沿议题分享研究成果,为与会者呈现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与创新思路。
除特邀报告外,大会通过多样化形式促进学术互动。36个专题分论坛覆盖生态恢复、地理过程、土地退化等多个前沿方向,为学者提供细分领域的深度交流空间;同时设立墙报交流、科技成果展示环节,让不同研究阶段的成果得以充分呈现。这种“主旨报告+分论坛+展示交流”的模式,不仅打造了高水平国际化学术对话平台,更推动学者间的思想碰撞,为地理学服务全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凝聚更多智慧。
2025年地理学与可持续性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既是全球地理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也是中国高校与学术机构推动国际学科合作的生动实践。会议通过嘉宾对话、合作签约、学术交流等环节,有效凝聚全球地理学研究共识,为跨学科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实践路径。未来,随着会议成果的转化与合作项目的推进,地理学将在应对全球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学科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 韩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