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检察寻访洛北秧歌:以法治力量守护非遗民间艺术

白水检察寻访洛北秧歌:以法治力量守护非遗民间艺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3 17: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4日,陕西省白水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部干警驱车前往史官镇史家坪村。此行并非办案或调查,而是为寻访当地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北秧歌。据悉,洛北秧歌于2008年4月被列入渭南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白水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

寻访非遗:倾听洛北秧歌的文化故事

在史家坪村,秧歌老艺人李师傅向干警们详细介绍了洛北秧歌的渊源与特色。他提到,洛北秧歌融合了白水北部地区的文化特质,与当地社火活动深度结合,既是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也承载着村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干警们通过与老艺人交流,直观了解到秧歌的表演形式、道具使用等细节,感受到这项民间艺术的鲜活魅力。

李师傅同时强调,洛北秧歌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研究当地民间艺术、风俗习惯与社会变迁的“活化石”。“它记录着我们这里的过去,保护好它,就是守护咱们的文化根脉。”这番话让干警们更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为其提供司法支持的决心。

直面困境:洛北秧歌传承遇多重挑战

交流中,李师傅坦言洛北秧歌正面临严峻的传承困境。最突出的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主动学习秧歌表演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他自身年龄偏大,而秧歌的传统曲目、表演技法缺乏系统记录与整理,不少经典内容已面临失传风险。

除了传承断层,干警们还发现洛北秧歌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创新利用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干警们意识到,非遗保护不能仅依赖文化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司法力量介入,通过法治手段为其筑起“防护墙”,破解传承与发展中的难题。

检察发力:构建非遗保护法治屏障

针对洛北秧歌的传承困境,白水县人民检察院明确了后续工作方向。干警们表示,将借鉴本院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成功经验,同时参考红色文化“寻保传”活动的实践模式,探索将检察监督职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的路径。

下一步,检察院将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司法手段解决洛北秧歌的知识产权保护、传承资料留存等问题,推动建立更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我们希望通过法治力量,让洛北秧歌这样的民间艺术能摆脱困境,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参与寻访的干警说道。

从寻访非遗到规划保护,白水县人民检察院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保护”的司法责任。洛北秧歌的传承故事,不仅是一项民间艺术的存续之路,更是司法力量助力文化根脉守护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检察监督与非遗保护的深度融合,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将在法治阳光下更好地传承下去,续写民间艺术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 韩博轩)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