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持续深化减污降碳试点:协同创新探索可全国推广的“西安经验”

西安持续深化减污降碳试点:协同创新探索可全国推广的“西安经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4 11: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3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凯、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广、市工信局副局长郭亚龙、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冯浩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试点总体推进:构建“4+3+3+6”模式 生态与减排双提升

赵广在发布中介绍,作为2023年底顺利入选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全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和全国唯一的省会试点城市,西安以“双碳”目标和美丽西安建设为导向,于2024年9月印发《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构建“4+3+3+6”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西安模式”,涵盖25项重点任务。其中,“4”即聚焦能源、交通、工业、环境治理4大领域协同创新;第一个“3”是从“园区、企业、项目”3个层面培育和遴选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标杆,第二个“3”是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金融政策、碳评纳入环评新机制、碳排放信息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新机制”3项创新政策;“6”则是提升“市级层面试点工作机制创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创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编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监测核算、固定污染源排放量全口径核算、协同管理和创新”6个方面的能力。力争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度位于西部城市前列,达到全国同类型城市领先水平。

自2024年试点启动以来,西安成效颇丰。2024年,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明显,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均完成省定任务。能源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023年的30.2%升至今年8月的45%;2024-2025供暖季,西安市3.83亿平方米集中供热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交通领域已建成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干网建设示范工程,以及西安港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工业领域方面,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7.11万辆,同比增长19.9%。2024年,西安市环境生态领域再生水利用率达34.7%,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焚烧”,赵广还提到:“我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厂3A等级评定率100%的城市。”

此外,在重点项目推进方面,总投资262亿元的66个重点项目已完成25个,29个市级优秀案例落地,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6个,省级绿色工厂165个。

部门精准发力:多领域突破攻坚 政策创新强化保障

随后,各部门针对重点领域工作展开详解。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方面,王凯表示,西安通过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推进清洁供热改造实现突破,目前引入及培育氢能企业120余家,数量约占全省1/2以上,实现产值近30亿元,西咸新区等地形成“地热+新能源”多能互补供热示范样板。

郭亚龙接着介绍,市工信局始终锚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构建“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示范引领”三维推进体系,从去年至今累计开展“双碳”政策解读会、碳排放管理培训等活动12场,覆盖重点用能工业企业117户,遴选30余项关键技术装备纳入国家推广目录,先后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近114个,8家企业获评省级“零碳或近零碳工厂”。

关于交通运输减碳方面,冯浩透露,截至8月底,西安市累计更新出租车(含网约车)19663辆,全市811家涉VOCs汽修企业已全部完成水性面漆源头替代。同时推进草堂工业区、陕西铁投物流有限责任公司2条铁路专用线建设;过境货车分流政策自2023年11月26日实施以来,各类货车碳排日均减少524.71吨。

提及西安市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过程中的政策创新方面,赵广补充道,推动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成了“四库两标准”,为光伏、绿色建筑等项目争取金融支持约122亿元,后续将探索出台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碳排放信息纳入排污许可信息等方面的政策。

下一步,西安将持续深化试点,释放协同潜力,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西安经验”,以更高标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杨佳玉)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