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作为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发展年轮,更成为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一道温暖的光。
时间回溯至1949年1月,23岁的马朱炎怀揣“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指引下,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打麦场是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书当“课桌”,树枝在地上作 “板书”。可在马朱炎心中,“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这段岁月不仅是他“终身受益的一课”,更让“为人民服务” 的红色基因融入他的教育血脉,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也是从那时起,他立下志向:要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同年6月,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蜕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与西北法学教育紧密相连,尤其在1979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的“破冰”时刻,面对“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了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领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一点点梳理学科框架;夜晚,他在台灯下伏案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这份坚守终见成效。马朱炎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与讲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获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实现从“积蓄力量”到“获得认可”再到“自主赋能”的跨越,更让扎根西部的法学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始终坚持法学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法治实践。他常对学生说 “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鼓励大家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概括。多年过去,他对学生的记忆依旧清晰——课堂上的趣事、学生为买书省钱挨饿的细节、弟子毕业后的去向,都能一一细数。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等一批法学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着 “西北力量”。如今,西北政法大学已走出6名“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3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24名“全国模范法官”,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马朱炎等老一辈教育者的深耕。
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喜迎本科教育60周年,马朱炎与其他六位教授一同获得“功勋教授”荣誉证书,这是对他学术贡献与育人付出的最高肯定。如今已百岁高龄的他,书架上仍整齐摆放着当年编纂的教材、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寄来的新著作。他还坚持每日两小时阅读,无论是时政要闻还是学术理论,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习惯早已融入骨血。
栀子花年复一年开满西法大校园,马朱炎的身影与教诲,早已刻入这所学校的年轮。他书桌前那盏常亮的灯,不仅是一位百岁学者的坚守,更成为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亮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