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助力产业脱贫的鄠邑实践

来源:中国网    2019-01-16 09:35
来源: 中国网
2019-01-16 09: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核心提示:鄠邑区根据自身的产业布局情况,确立了三条脱贫产业带:在沿山一带以 “户县葡萄、旅游观光”为产业发展重点;在中部平原以“设施瓜菜、特色种养”为产业发展重点;在北部渭河沿岸以“农耕休闲、苗木花卉”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对全区贫困户用各级财政资金按每户10000元的标准进行产业发展补助,使产业扶贫和“三变”改革一起抓,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带贫主体支持农户增收致富的积极性,探索出农业项目扶贫带动新模式,助力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逐步实现脱贫。截至2018年末,陕西省鄠邑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基本完成,17年建档立卡的2300户贫困户现已有1900户脱贫。

图片25

鄠邑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图片来自网络)

在秦岭北麓的太平河畔,唐代诗人王翰写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流传千古。现在,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农业技术浪潮,这里的人们学会了在耕作多年的土地上作出新文章。鄠邑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大面积种植为适应北方气候而改良而成的“户太八号”葡萄,已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户县葡萄”于2012年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17年8月“户县葡萄”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4月“户县葡萄”又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户县葡萄”已成为鄠邑区继农民画之后对外交流的新名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上下功夫,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壮大县域经济和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培育新动能带动脱贫上下功夫,在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鄠邑区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 “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图片26

鄠邑葡萄产业已成品牌(图片来自网络)

“鄠邑有着先天的农业优势,”鄠邑区委书记范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鄠邑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以“户太八号”葡萄为主要产业的种植经济早在全国打响了名头。他认为,鄠邑区发展产业扶贫具备良好的基础。

范九利到任鄠邑以来,着重发展产业脱贫,在鄠邑原有的农业产业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逐渐形成了鄠邑区产业扶贫大格局。他表示,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甩“穷帽”、去“穷根”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是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体现。

一年多来,在范九利等一班人的推动下,鄠邑区产业扶贫已经初具规模,贫困户的人均收入由2017年的6500元提高到9500元。

目前,鄠邑区的产业扶贫正在向纵深发展,脱贫不是终点,将鄠邑区打造成以农耕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区,或许是这里的主政者追求的更高目标。

图片27

  鄠邑区葡萄种植基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以葡萄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早已是鄠邑区的特色产业之一,如今,要把扶贫和农耕经济结合起来,做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则成了鄠邑区扶贫干部这两年的工作重头。

“我们的工作一直是紧紧扣住产业和就业两个方面进行的。”鄠邑区副区长谢永平表示,产业扶贫的根本就是解决内生动力,让贫困户有能力自给自足。

2017年7月以来,鄠邑区按照“抓产业、强能力、巩基础”的思路,通过自主、入股、带动三种模式逐户落实1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对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每年保底收益不低于1000元,其他贫困户采取“企业帮扶贷”的模式,贫困户每年享受不低于8%的收益。合作社多以“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为服务实旨,秉承“生态、健康、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打造集葡萄生产、休闲采摘、品牌营销为一体的葡萄基地。

“他们入股合作社,就可以得到两份收入。 一个是入股的股金分红,一个是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谢永平说,目前全区除了一批需要社会兜底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外,其它贫困户基本都通过产业和就业实现了脱贫。甚至有一些贫困村,还建起了自己的一些加工厂,比如红薯粉条的加工,传统工艺的这种,面粉厂、榨油厂。这个产业,就是让贫困村能够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也也把他的一些收益分配给贫困户,通过各种方式让产业量和集体经济能贫困户收入增加,采取了一些扶持服务。

将所有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中,保证了每户贫困户都有长期稳定收益。 “跟我们贫困户收葡萄,总是要比市场价高出几毛钱。”户户通扶贫工厂负责人葛富贵介绍,通过种植葡萄、猕猴桃等优质果品,周边一百多户村民有了新工作。

解决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合作社+产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收入问题,但针对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就显得有点力不能及,毕竟,新鲜蔬菜水果的保质期也很短。

“我们设立了电商的代销平台。”鄠邑区扶贫办副主任戴涛介绍,2018年,鄠邑区投资了180万用来扶持电商,在全区35个村都建立了电商平台。贫困户可以把自家的农副产品,比如蔬菜,瓜果之类的放到平台寄卖。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的收入问题,也省得贫困户跑到很远的地方去销售产品。

“这里平均一天能够销售一千单,各种节日也会有礼盒销售。”陕西久久电商扶工厂地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帮贫困户代售农副产品,同时也组织相关培训,让贫困户学会通过网络自己完成销售。

戴涛表示,鄠邑区就是要利用扶贫工厂,电商代售这种形式,打造精品农业。“以前,村民卖出去一大袋几公斤花菜的价钱,和现在小包装一袋的价钱一样,农民的收入成倍的增长。农产品走精品路线,可以让我们鄠邑的农产品品牌化,以后不只是葡萄,我们的草莓,蔬菜都要像葡萄一样成为鄠邑的名片,成为老百姓致富的窗口。”戴涛说。

职业农民助力大西安“后花园”建设

2018年已经过去,鄠邑区的扶贫工作也接近尾声。“这一年的工作非常扎实,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戴涛在总结2018年扶贫工作时透露,鄠邑区委书记范九利在扶贫过程中,亲自跑遍了所有的贫困村,了解详细情况,制定确切计划。“正是这种上行下效,全区的扶贫干部都用尽全力,才会使得鄠邑区从2017年的扶贫成绩全省倒数到达现在2018年完成全区脱贫的成绩。”戴涛说。

脱贫已完成,扶贫还未停止。戴涛表示,后续的产业发展很重要。接下来要巩固脱贫成果,按照“五个美丽”乡村振兴的要求,把贫困村发展成小康村。

“种植产业模式已经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开始回乡,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要培养职业农民。”戴涛分析,过去,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认为打工来钱快,又没有种地辛苦。而农业投资比较多,收效慢。但是,现在用产业化来发展农业,我们帮助农民使用高科技,提高农业产业的机械化,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把贫困户吸纳进来,培养他们成为职业农民。我们形成的农业产业链,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民宿,发展农耕体验等多种经济形势。

“未来,我们的农村应该是美丽的,我们应该会作为西安的后花园,融合于西安,和西安共同发展。”谢永平说,这是鄠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我们的脱贫攻坚是三年行动,治污水植树目标也是三年,人居环境整治也是三年,我们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20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潘睿)

【责任编辑:胡艺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