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据陕西省林业局公布的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陕西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8.9万亩,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8万亩,是第四次监测年均减少6.4万亩的2.78倍;极重度、重度和中度分别减少40万亩、211.4万亩和151.3万亩,其中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84.25%;陕西集中连片大规模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0%。
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沙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经过长期治理,毛乌素沙地森林覆盖率达33%,初步建立了以陕蒙交界、长城沿线、白于山北麓、榆定公路、黄河沿岸等为骨架,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万亩以上片林165块,保护了近200万亩农田。沙尘暴日数年均减少50%以上,无定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减少70%以上,重大沙尘暴几乎没有发生,治理区自然降尘较空旷地减少了90%。
陕西省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图2008年——2018年
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陕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涉及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神木、府谷6县(区、市),占全省沙化土地99.5%。自2013年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共下达陕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计划任务122.37万亩,中央预算内投资28805万元,占中央总投资48000万元的60%。工程的实施,使陕西防沙治沙迈入了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固”的历史性巨变。
榆林镇北台对比照
2007年5月 2012年7月 2016年6月
横山县白界对比照
2009年4月 2014年4月 2019年4月
工程带动助力脱贫,沙区贫困人口稳步增收
工程项目建设向贫困村倾斜,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5年向区内横山、定边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下达工程建设资金9258万元,占总资金28805万元的32%。横山区有39%的1271户贫困户全面脱贫,榆阳区有18.43万农民从京津工程中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元。神木市将2017年京津工程1500亩人工樟子松造林任务,安排大保当镇摆言采当贫困村,有效带动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陕西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阻止西北风沙东越南进的重要防线。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4204万亩、沙化土地面积2031万亩,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13.6%和6.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和渭南三市9县区,其中99%的沙化面积集中在榆林市。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尤其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来,陕西省加大力度,下势立茬,弘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陕西治沙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充分挖掘利用沙区资源优势,趋利避害,沙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目前,我省沙区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大漠旅游业、新型能源业为主的沙产业总产值达30多亿元。防沙治沙工作逐步迈向生态良好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目标,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