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经开区出实招、强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安市经开区出实招、强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29 16: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西安经开总体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落实“五项要求”,以十项重点工作率先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着力构建“4+4+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样板区,奋力谱写经开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主要目标: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迎全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攻坚年、十项重点工作突破年各项任务,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双胜利”,为谱写经开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到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成绩再上新台阶,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合作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新时代追赶超越迈出更大步伐。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到2022年,实现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00亿元;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形成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引进世界500强、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60个;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300亿元。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到2022年,“放管服”改革和各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一网通办”,全面实现营商环境“三个一”、“四个最”目标;建设形成国内领先的人才政策体系、领先的创新创业平台、领先的产业发展环境。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到2022年,全面达到西安市生态环境考核要求,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建成“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的生态经开。

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到2022年,教育、医疗、交通、人居环境水平进一步改善,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2.1万个,加快建设重点医院,“三改一通一落地”任务全面完成。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到2022年,党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有效遏制,干部队伍心齐气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各项事业发展得到坚强保障。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构建经开特色“4+4+4”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4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分布式能源与储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工业互联网)4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4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先进制造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狠抓招商引资“头号工程”。瞄准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配套,重点引进一线主流汽车品牌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项目。瞄准装备制造业升级,聚焦轨道交通、电力装备、航空装备、能源装备、新材料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招商。瞄准新动能培育,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5G通信、增材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招商。瞄准结构优化调整,聚焦新金融、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各类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和运营主体。到2022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60个,百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产业链配套骨干企业10家。

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示范区。实施先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工程,重点打造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4大支柱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一体推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体系。2022年形成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自主产品出口超过180亿元。

打造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产业高地。加快建设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西安兵器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火工总库区外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到2022年,建设1个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1个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3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5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建设“三个经济”发展先行区。重点建设高铁新城枢纽经济示范区,加快高铁北站配套提升,构建生产服务型综合交通物流体系,聚集发展中转服务经济和技术服务国际合作,到2022年高铁新城落地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个,北客站年接待中外游客数量突破1亿人次。抢抓出口加工区A区升级综合保税区机遇,建设丝路国际保理平台,到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300亿元。加快建设中欧合作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打造欧盟企业集聚区和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到2022年建设运营国际产业合作园区2个。

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加快陕重汽研发创新中心、超导材料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科技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到2022年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60家。新建及改造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个,引进及提升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1.5%,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突破110亿元;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不少于100个。

构建西安区域消费中心。建设提升以张家堡商圈为核心的经开中央商业走廊。加快建设以高铁北站为核心的商旅业态聚集区。优化泾渭新城“一核两心五区”商业空间结构,补齐商贸配套、生活服务短板。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和“场景”经济,鼓励发展公园商业、无人商业等消费新模式,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购物圈”。

聚焦“一带一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聚集。全面推行“多规合一”,编制国土空间分区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重要节点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提高土地供给效率,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加快中心区“退二进三”,推动闲置、低效土地有效利用。优化水、电、气报装审批流程,提高工程报建审批效率。推动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重点优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加大人才和劳动力供给服务。落实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措施,建设数字经开、智慧经开。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聚焦“三个一”(一张网、一扇门、一次办)和“四个最”(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各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到2022年,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一网通办”。

 建立精准招才引智机制。建立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人才数据库,及时发布区域紧缺技能人才目录,探索柔性引才机制,建立人才绿色通道,提供创新创业、社会保障等全方位咨询和帮办服务。建立健全外籍人才、留学回国人员数据库,为留学回国人员、外国专家工作许可、居留许可提供全方位服务。到2022年,全面建立国内领先的人才政策体系、领先的创新创业平台、领先的产业发展环境,累计建成省、市、区各级院士工作站25个,引进培育国内顶尖人才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0名、地方级领军人才30名。

打造“文化+旅游+科技”新亮点。发挥经开国家印包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引进知名文化制造企业落户,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御品轩魔法城堡”影响力,积极打造工业文旅新热点,形成“文化+旅游+科技”新亮点,不断扩大经开文旅品牌影响力。

抓好“十四运”支持保障工作。全力抓好重点场馆改造、市政设施提升、城市环境“五化”等重点工作,为办好“十四运”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利用“十四运”效应,引进培育体育、文化、旅游等制造业、服务业企业,营造经开区对外开放新形象。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建设生态绿廊体系,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园、绿地广场及口袋广场,加快推进一批城市绿地和绿道建设。实施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工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设装饰装修垃圾分拣处置中心,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络“两网融合”。

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加大产业调控和企业分级管理,消减排放总量。对企业、工地等分类施策,精准抑制扬尘污染。严格治理VOCs,全面管控面源污染。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应对重污染天气监测能力。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市考指标要求,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控制在5.5左右,降尘量低于7吨/平方公里·月。

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按照“截污减排治污水、专项方案保清水、高效节约用好水、全面监控管住水”思路,统筹做好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管控。全面推进主要河流生态治理,排污河(渠)考核断面达到Ⅳ类水质,其他考核断面达到Ⅲ类水质,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积极推进土壤环境监管。健全各部门土壤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土壤污染防治联动监管。落实土壤调查评估制度,加强土壤环境和污染源头监管,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持续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

站稳人民立场,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

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加快公办学校规划建设,切实保障学位需求,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布局。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经开教育品牌影响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到2022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2.1万个,建成全市教育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全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经开国际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西安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建设。完成西安城运公园体育馆改造。实施星级公厕、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和“智慧社区”建设。2022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扎实推进“三改一通一落地”。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实施柳林村整村拆除,加快刚家寨、郭家庙等城改安置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南康新村、河址西村等2个村的整治提升。实施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渭阳路、纬四路、重研院规划路等8条道路和草滩二路、草滩四路通信架空线落地,完成未央路电力架空线落地建设。实施尚苑路、草滩八路、凤城十路等9条道路和凤吉路等11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打通凤城十一路、尚稷路、滨河大道等3条“断头路”。完成凤城一路(开元路—贞观路)污水改造工程,加快推进西安市第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帮扶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攻坚要求,扎实做好蓝田县9个村驻村联户帮扶和汉中市镇巴县区域对口帮扶工作。以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联户帮扶等为重点,扎实开展精准帮扶,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

扎实稳岗促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和项目优先带动就业目标,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加快区内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项目建设,有效带动社会就业。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优化资质和证照管理,引导企业稳岗促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支持帮扶力度。加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建设,推动以创业促就业。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样板。全方位推进网格化管理,全力维护区域稳定,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高水平建设“平安经开”。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聚焦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突出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全面落实党工委主体责任、党工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建立党工委专题研究党支部建设工作制度,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力发扬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思想信念。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制度化常态化,使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真正落地生根本、开花结果。

扎实开展警示教育。以赵正永、魏民洲、聂仲秋、和红星、田党生、张永潮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镜鉴,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深入开展土地、工程项目等领域专项治理,坚决肃清赵正永流毒和恶劣影响。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构建惩防并举长效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扎实做好干部选育用管,全面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认真落实“三到三看三破”选用干部办法和“四个一线”工作机制。坚持从严从实管理干部,建立管思想、管作风、管工作、管纪律的从严管理制度。坚持实事求是,规范问责、精准问责。在严管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持续加强和改进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落实《经开区干部作风建设“十个不偷懒”》、《党工委关于坚决杜绝“庸懒散慢虚粗”痼疾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深化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大力弘扬“创新、一流、务实、高效、担当”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行“一线抓落实”工作法,用进度说话、用数据说话、用项目说话、用结果说话,真正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落实领导责任。党工委和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制定措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带头抓好工作落实,心无旁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加强宣传引导。各部门、各单位要抓好全面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推动全区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在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进程中承担历史使命,做出经开贡献。(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