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 榆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出席发布会,介绍“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谱写全面小康华章”相关情况。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主持。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介绍,
榆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要求,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截至目前,这1.82万贫困人口已具备退出条件,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榆林累计投入78.14亿元用于道路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修筑通村沥青水泥路6534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运车;建成饮水安全工程5218处,所有贫困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
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和网络建设工程,贫困村生活用电、动力电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力排查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3万户,完成1.33万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榆林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和金融扶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013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0206元,年均增长27.64%。大力实施“4+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主导产业+贫困户”等带贫益贫模式,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3.4万户贫困户建立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李春临指出,2014年以来榆林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36.4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49亿元,保持每年20%的增幅,贫困县平均投入33.72亿元,非贫困县平均投入16.67亿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加强扶贫对象精准动态管理,实行数据质量“日报告、月通报”制度,做到“零回退、零错退、零漏评”,扶贫对象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李春临强调,榆林深入落实苏陕扶贫资金5.8亿元、项目267个,榆林在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
对于榆林有什么举措促进贫困户就业? 李春临表示,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对榆林而言,开展就业扶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将做好就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不断拓岗位、强培训、提素质,实现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动态清零,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创业。
我们把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市县两级每年拿出近11亿元用于公益性岗位就业补助,近年来,全市通过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9511人,其中农村特设公益性岗位5836人、公益专岗1071人,城镇公益岗位2604人。今年疫情期间,各县市区开发临时性防疫公益岗位安置3964人。
我们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先后建成总投资3.4亿元的清涧红枣深加工、总投资2.8亿元的子洲黄芪深加工以及毛绒玩具制作等一大批带贫益贫项目,累计建成社区工厂61个,认定扶贫基地37个,吸纳5.1万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近年来,榆林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万多人次,今年疫情期间培训贫困劳动力5000人次。同时,积极实施技工教育,向省内外96所技工院校推荐1557名“两后生”入学,其中向陕汽技工院校推送贫困学生246名,实现贫困学员全免费培训、“零花费”上学、无顾虑就业。
榆林累计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9家,建成县镇两级标准化创业中心135个,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26个。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0.3亿元,惠及3.2万户贫困户,有意愿、有发展需求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创业脱贫。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