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董普选、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闫芬、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鲁凡、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副处长程喆出席,解读陕西省《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介绍相关工作情。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董普选介绍,陕西自然资源系统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开展情况。当前,陕西土地利用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亩均产值偏低。2020年建设用地亩均GDP为18.8万元/亩,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国家级开发区亩均税收41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利用结构不优。全省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仅为7.6%,一些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多数流向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而见效慢、周期长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却因指标紧缺无法落地。三是节约集约意识不强。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外延扩张、粗放利用,重批轻管、重新增轻存量的思想认识尚未完全扭转。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国中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以‘增存挂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省长赵一德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行‘亩均论英雄’,突出单位用地产出、能耗、排放等评价指标,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产业、企业集中。”
董普选表示,按照“立足当前抓突出问题整治,着眼长远建长效管用机制”思路,起草了《意见》。提出了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在目标任务中明确了总量任务:到2025年,全省建设用地亩均GDP由“十三五”末的18.8万元/亩提高到23.7万元/亩。同时,我们对省级以上开发区相关指标也提出了要求:到“十四五”末,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容积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平均水平较“十三五”末提高10%,分别达到1.07和0.88以上;工业用地亩均固定资产投资、亩均收入、亩均税收平均水平年均提高5%,分别达到670万元/亩、840万元/亩、38万元/亩以上。
严格规划计划管控。主要是从土地管理的源头抓起,管住“总开关”,守住“总阀门”。一是用规划引领节约集约。二是用计划倒逼节约集约。三是优化布局促进节约集约。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主要从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约束条件和创新的工作举措。一是严格项目准入管理。二是推进立体综合开发。三是推广节地技术模式。
优化土地要素配置。主要是推进改革探索,为市县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路径方向。一是在土地供应方式上创新。二是在土地出让制度上创新。三是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创新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主要是坚持问题导向,对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一是着眼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和处置闲置土地。确保到2022年底,我省土地供应全面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二是着眼低效用地再开发。编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鼓励原国有土地使用权人通过自主、联营、入股、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开发,同时明确了相关优惠政策。三是着眼促进土地要素流通。加快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对制定细则、搭建交易平台等具体措施进行强调,同时对工业用地的分割转让进行了明确,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更加灵活、便捷。
下一步,陕西还将出台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意见、土地成片开发细则等一系列关于土地节约集约的文件,旨在通过政策“组合拳”,全力推动“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升用地效率、提高用地效益、释放用地潜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用更少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支撑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我省土地管理利用工作水平,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