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学院多路径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陕西安康学院多路径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0-09 10: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陕西安康学院在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时代行业岗位需求,高校办学同质化问题凸显,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办学转型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如何培养应用能力、培养怎样的应用能力两个问题,在第一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凝练上进行了多路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理念引领、平台支撑、能力重构的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内涵。

理念引领,学生能力培养贯穿第一课堂全过程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偏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无法有效对接行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以老师知识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以知识考核为主,一次考试决定成绩,缺乏过程和能力考核。

安康学院按照应用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引领教学改革,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第一课堂全过程,实现了四个转变:课程体系由学科知识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2个课程系列外,设置了教育教学课程、写作教学课程和专业基础配套实训课程3大应用型课程系列;教学内容由注重学科知识完整向注重理论知识应用转变,不再片面强调学科知识讲授的完整性,而是重点讲授理论应用性强的知识点;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为主向案例式、情境化、对话型教学方式转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由一次性知识考核向过程性能力考核转变,明确要求过程考核分值不得低于总成绩的40%,能力考核分值不得低于总成绩的50%。

平台支撑,重组了实践教学平台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有实验室,可以在专业理论课讲授之外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和实训,如何构建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一直是人文社科专业的软肋。安康学院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第一课堂之外,建成了“19551”实践教学平台,有力支撑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第一个“1”指沟通第一个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专业能力配套实训课程平台,单独列出课表,按第一课堂的形式管理,按第二课堂的形式实施,如为“古代汉语”配套“古籍阅读与整理”,为“现代汉语”配套“书面语表达与实训”,为“文学概论”配套“文艺评论写作实训”,为“中国古代文学”配套“古诗词写作实训”等。

“955”指第二课堂的9个学生专业实践社团,包括师范技能社、演讲辩论社、书法社、文学创作社、风华诗社、语言文字社、国学读书社、播音主持社、影视戏剧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每个专业实践社团配备一个专业指导老师,定期举办专业社团活动;5个专业技能训练计划项目,包括阅读与写作训练计划、规范字书写训练计划、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计划、职业形象礼仪训练计划、经典篇目背诵训练计划,每项训练项目都有明确的达标要求、实施细则和保证措施;5个专业竞赛平台,包括师范生技能大赛、应用能力写作大赛、文学创作大奖赛、演讲赛、辩论赛,赛制不断优化。

第二个“1”指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在汉滨初中、安康日报社、安康电视台等建有十余个校外实践育人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

能力重构,凸显“能说、会写、善教”专业核心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汉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社科专业,以文化传承和人文涵养为特点,学生就业面宽广,过于强调某一实际应用能力,不但与其专业特点相悖逆,而且还会损害学生的就业前景。

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语文教育、文案写作和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将“能说、会写、善教”设定为其专业核心能力,认为说、写、教既是技巧问题,也是思想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内涵不仅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无冲突,而且有助于深化学生的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安康学院要求文学和文化类课程负责学生的思想养成,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文学和文化经典中吸取人生营养,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应用型课程则负责技巧训练:第一课堂的“职业形象礼仪”“演讲与口才”必修课负责“说”的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应用型课程系列负责“写”和“教”的能力培养;而“19551”实践教学平台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则全部围绕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搭建。

通过改革实践,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先后被评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能说会写”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省级一流专业。近五年,学生在“能说、会写、善教”上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00余项,师生出版文学作品集11部,2013级学生陈衡、2014级学生贺新喻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语文微课比赛、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充分展现了人才培养的成效。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