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正声——清代民国时期秦腔剧本文献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幕 展期至6月下旬

百年正声——清代民国时期秦腔剧本文献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幕 展期至6月下旬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5-15 09: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12日,百年正声——清代民国时期秦腔剧本文献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清代民国时期秦腔剧本的印本与抄本共130余种、老剧照80余帧。 据悉,本次展出的剧本实物由青年学者陈静提供,囊括了木刻、铅印、石印、手抄等不同类型的秦腔剧本。

据了解,在这些珍贵剧本中,既有传统经典剧目,又有民国时期的改良剧目和易俗社新编剧目,种类众多,弥足珍贵。整个展览从秦腔剧种源流、经典剧目介绍、经典剧照展示与剧本实物陈列等四个方面对秦腔戏曲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与介绍,是我国举办该类题材文物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

通过成规模的秦腔文献展出,向观众较为全面深入展现出秦腔历史发展的波澜画卷。在开展之际,主办方还邀请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名家为观众进行了现场解析和展演。

据悉,本次展览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与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将持续至6月下旬,展览期间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源自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音调高亢激扬,长于表现雄浑、悲壮的感情,是“梆子腔”的鼻祖,在陕西共分四路,有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中路秦腔;在甘肃分中路(兰州)、东路(平凉)、南路(天水)三路。秦腔行当齐全,音乐丰富,有欢、苦音两大腔系,曲牌(丝弦、唢呐)三百余种。表演细腻生动,具有完整的表演程式体系。秦腔故事多取材自杂剧、传奇、弹词及民间故事等。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的剧目也占有一定比例。辞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