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30年30事 | 行政中心北迁经开: 都市发展驶入“快车道”

经开30年30事 | 行政中心北迁经开: 都市发展驶入“快车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6-26 07: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0多年前,西安城北被称为北郊,出了城墙往北走,不多久就剩一片乡村荒野、人烟稀少。

1993年1月4日,西安市政府讨论西安未央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

1993年,西安经开区在北郊一片庄稼地上“白纸作画”,以工业发展为中心,以招商引资推动区域开发建设,西安迈出“向北走”第一步。

2011年3月,西安行政中心正式整体北迁,城市向北发展再次迈出的标志性一步,这也为经开区发展赢得了历史性新机遇。从此,依托临空、临站、滨河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一河两岸”的产业布局,经开区成为西安“北跨”发展的主力军和“桥头堡”,日渐成为举足轻重的“都市新中心”。

行政中心北迁 助力经开区发展“关键一跃”

在行政中心北迁之前,省市两级行政中心长期集中在西安城内。随着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交通与环境压力过大等“城市病”问题日益加重,西安市一直在酝酿行政中心外迁事宜,以有效缓解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空间上的矛盾。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改善中心,发展组团”的精神,以及陕西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的建设目标要求,从2000年开始,西安市开展了行政中心迁址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广泛征求专家和市民的意见。彼时,时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力主北迁,他认为,中心北迁,将最大限度整合城市资源,推动北部区域加快发展,提升产业辐射能力,发挥西安的战略核心作用,促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并与重庆、成都形成西三角互动并进态势。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2004年开始启动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西安“城市中心北移,跨过渭河向北发展”。2006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位于经开区的西安市行政中心新址,行政中心正式北迁进入倒计时。

2011年3月,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西安市委、市政府从城内正式搬迁到经开区凤城八路。

随着行政中心的北迁,西安市城市重心也随之北移。贯通南北的地铁二号线开通,高铁西安北站正式投入运营。经开区这个曾经被陇海铁路分割成边缘地带的地方,正式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新中心。

产城融合发展驶向“快车道”

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迁,使得北部地区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城市建设均衡发展,将行政中心特有的政治集合能力转化为经济融合能力。经开区也迎来了政治、经济、商业、产业、人文中心发展的巨大机遇,自此经开区坐上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行政中心北迁,西安跨河发展战略加速,经开区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型的功能全面的城市中心,进一步推进了产城融合。西安经开区在规划上更注重产业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平衡,将商贸服务、居住等功能和产业发展并重,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和城市品质,逐渐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根据经开区于2022年正式发布的“四新战略”发展行动方案,经开区已经全面开启“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建设新征程,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都市新中心”与“北跨”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经开区以规划面积为42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为核心,同时借助经开区产业聚集的优势,加快建设“都市新中心”,带动城市北跨发展。按照规划,未来西安经开区将聚集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一流的科创、研发企业,建设成为西安重要的科创基地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并布局建设医疗、养老及大健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配套项目,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带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10年来,西安行政中心的北迁为经开区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带动经开区不断进行城市升级,持续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加快都市新中心和美好人居建设,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