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对话陕西·感知中国——“增进文明互鉴 共叙和合之美”主题沙龙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举行。知名专家学者、外媒记者、青年代表等50余名中外嘉宾就如何对外讲好陕西故事、增进中外文明互鉴进行了深入交流。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单红,新华社陕西分社党组成员、副社长杨玉玲,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启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伟刚等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依托陕西考古博物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宝贵的文物文博资源,设置参观游览、互动体验、沙龙分享多个环节。亲手触摸史前陶器碎片、近距离观赏被“打包”搬进博物馆的考古现场……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里,中外嘉宾通过与文物可感可知的“亲密接触”,深度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感受科技手段如何赋能文物保护。
单红表示,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大家能对陕西的考古发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更多的了解,对阐释和传播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也真诚欢迎、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留学生和各界朋友多来陕西开展文化交流,探索发现古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魅力活力,感知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共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杨玉玲表示,作为驻地单位,陕西分社、新闻信息中心陕西中心长期以来充分发挥海外传播优势,深度挖掘陕西对外传播资源,通过讲述生动鲜活的陕西故事,助力塑造陕西全球形象,让国际社会更多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王启龙表示,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面向未来,在深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好外语类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助力推动人类文明深度交流互鉴。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全国首座以考古学的学科发展为主线,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等的专题博物馆。”孙伟刚表示,“希望更多的海内外朋友能够来陕西考古博物馆参观游览,了解陕西考古的发展历程,感知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主题沙龙环节,中外嘉宾结合各自领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观点分享和热烈讨论。日本《东京新闻》中国总局局长新贝宪弘(Shinkai Norihiro)讲述了兵马俑赴日巡展的故事,介绍了日本民众对兵马俑及陕西文化的热情和喜爱。西北大学埃及籍讲师、翻译家艾小英(Mehad Mousa)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对陕军文学的理解研究,介绍自己用阿拉伯语翻译《贾平凹散文选》等陕西文学作品的故事。英国博雅教育专家、新航道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斯明成(David Symington)说:“2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西安,当时我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当在中国看到兵马俑以及无数奇迹,我决定不再当游客,也不再当中国文化的旁观者,我的中国生活由此开启。这些年我见证着陕西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感受到陕西人身上珍惜过去、拥抱未来的精神。”
在现场交流中,众多中外青年还分享了自己在不同领域参与陕西文化传播的故事。青年电影人石明明以其参与创作的,陕北文化为背景的电影《拨浪鼓咚咚响》为例,分享了如何用电影语言展示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讲好独特的陕西故事。西安外国语大学塔吉克斯坦留学生米娜(Ghafurova MiJgonakhon)分享了自己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的经历和感受。“今天来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又一次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有了更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感受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米娜说,“在中国学习的几年,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也融入了西安这座城市,我积极报名参与各种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想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我在波黑的大学汉语系学习中文专业,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一年学习中文,在我们那学习中文是不少青年的选择,我们看好中文,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波黑籍留学生林佐玮(Nina Abazovic)说,“我第一次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亲身感受到中国文物的魅力,我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对于学习中文来说,了解中国的历史非常重要,我将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内涵和语境,并提高我的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据了解,下一步陕西将继续发挥独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元素,以文化为纽带、用文化交朋友,将“对话陕西·感知中国”打造成为持续性的品牌活动和交流平台,邀请更多外籍人士深度参与感受陕西文化魅力,进一步在世界朋友圈讲好中国故事的“陕西篇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高律和 王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