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花手、扭腰、摆胯……这套经典的广西科目三舞蹈动作如今正在西安博物院文物“唐俑”之中上演。它们憨态可掬又不失韵律感,诉说着属于唐朝盛世的美好愿景。而在纵声歌舞、载曲祈福之外,一场古今交流碰撞的舞蹈盛会正缓缓拉开序幕。
“唐俑肆意跳,纵舞‘科目三’”
近来,一套名为“科目三”的“魔性舞步”,从“产地”广西迅速火遍中国大江南北,更在全球掀起“模仿热潮”。
而市民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参观时惊奇地发现,有一组唐代舞俑的姿态与“科目三”的舞蹈动作十分相似,于是,便被大家戏称为“唐代的科目三”。
西安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唐代金乡县主墓曾出土了三件戴幞头的舞俑。第一个舞俑抬左臂与头顶齐平,右手叉腰,身体略向右倾,头随身体倒向右侧,双脚分开。其余两个舞俑动作与第一个舞俑相对,均是右臂高举与头顶齐平,左手叉腰,身体左侧向斜后方仰,头与身体方向一致,右脚踏步向前呈大“丁”字步,似与第一个舞俑呈应和之姿。三个舞俑服装一致,造型姿态一致,且其中两个舞俑做出踏步应和姿态,可推测三个舞俑是以三人舞的形式来表现集体踏歌的景象。
“历代踏歌舞,寄托好愿景”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舞蹈’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擅长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踏歌’。”西安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或许,踏歌舞的精彩瞬间,就凝固在了这三件陶俑之上。
据了解,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对“踏歌”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它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舞蹈,兴起于汉代,到唐代到达巅峰。踏歌舞首先讲究一个“踏”字——可单独踏地出声为节奏,抑或是和着歌声或乐曲以足踏地,起到激发情绪、带动气氛的作用,进而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同时,踏歌舞也格外重视甩袖和扭腰,与踏地的动作配套出现。
在唐代,“踏歌”是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的舞蹈,所以也会频繁出现在节日欢庆、祭祀祈福、男女集会、民间劳作、结伴出游、宴饮娱乐等不同的场合中,其风靡程度的确堪称“唐代的科目三”。
“文化盛世景,古今共舞时”
用科技赋能文物,创新宣传方式。
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明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作用。
而在“唐俑”跳“科目三”中,宣传单位不仅在宣传视频上采用当代技术还原了唐俑跳舞的现状,也丰富了文物的表现形式。据不完全统计,“科目三”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达数百亿次,且仍在增长。
把文物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极大拓展了博物馆的时空边界,延展了文物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空间,赋予其新生命和新生趣,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和对外宣传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盛唐气象,浩然如烟。如今,唐王朝正通过文物的“话语”与当代碰撞,在古今交流之时,文化的蓬勃与壮丽穿越千年,迸发出独属于历史的穿云裂帛和铮铮回响。同样,也与海纳百川、包容进取的后人一起,共舞出华夏文明的盛世篇章。
图片视频来源:西安博物院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 伍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