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流传着一位法籍教授的故事。他是学校唯一的外国终身名誉教授,旅居中国40年,是陕西省第一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曾被法国政府授予国家最高荣誉拿破仑勋章,也被中国政府评为“中国好人”。96岁在中国去世,将遗体捐献给了中国医学机构。他是让·德·米里拜尔,他的学生和朋友,更愿意称呼他为“让教授”,或是“让”。
从身到心都奉献给中国的法国人
“让”是他的名字,“德”是他的贵族标志,“米里拜尔”是指他来自米里拜尔这个地方。1919年的8月5日,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之家。
相较于贵族出身,让的经历更加传奇。学生时代的他,曾与母亲一直住在巴黎第十三区,像所有欧式建筑一样,他们家的大门很是气派。他20岁的时候获得了历史学学士学位,21岁那年,在部队入伍,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为士兵,他曾参加过二战,被关进过集中营,二战结束后,他选择游历世界,前往不同国家,学习各国语言,广泛接触并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情况。
作为法国的历史学博士,1976年,57岁的让来到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成为学校法语专业建立以来,首任官方派遣的外籍教师。刚来中国时,他对中国的一切充满了兴趣,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让曾这样对他的中国朋友说过“我之所以喜欢中国,正是被中国优秀、灿烂的文化所吸引。”每当有法国朋友来西安旅游,让总会带着他们去各个历史古迹游览,不遗余力的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做米睿哲。
潜心研究教学方法 倾力中法文化交流
“让先生是怀着满腔热情给学生授课的,”原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张平老师说,“他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授课方法,每一个知识点的表述方式,他都会遣词造句,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来理解他。”作为曾经的恩师兼同事,张平老师这样讲述让,“让先生给我们上课时,非常有耐心,他给我们选用的词汇,都是简单且能达意的,不是那种非常学术的、晦涩难懂的词汇。”
张平老师回忆起和让先生聊天过程中最常被问到的一句话:“张平,你们学习的范围太窄了,而且你们学的这些词汇都是比较陈旧的了。”在那个年代,能够学习到最基本的法语教育,已经实属不易。“我们对法国唯一的了解渠道,就是通过外教来给我们上课,他经常通过他自己的关系请一些法国的教授来给我们讲课。为了让我们学习到与时俱进的知识,他为学校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其中就有他从香港买来的将近20个录音机。”
作为外籍专家,让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因材施教,并以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学习。他经常耐心地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愿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手段,每学期末课程结束后,他从来不专门组织考试。有学生不解地问他,他总是谦逊地告诉学生:“你们都很优秀,我没有资格考你们。”其实,让获得学生尊重的原因,除了他的循循善诱与乐于助人,还有他渊博的学识和对教育独到的理解。
来到西安三年后,在1979年,60岁的让退休后决定继续留在西安,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他在退休后完成了许多著作,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中医、哲学等方方面面,耗费他最多心血的是这本完成于1985年的《明代地方官吏制度研究》。让从60岁写到66岁才完成了这部28万字的论文,而这篇论文填补了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明代史研究的空白。
参与让论文答辩时的法国考官曾这样高度评价《明代地方管理制度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在外部世界对中国存在很多误解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容纳一个外国专家来搞这样的研究,其重要意义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不可低估。”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史馆,珍藏着象征法国国家最高荣誉的拿破仑勋章。1994年为了表彰让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法国驻华大使弗朗索瓦•普莱森专程来到西安,代表法国总统将拿破仑勋章授予让。让希望将这个荣誉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及中国人民一起来分享,所以他将这枚勋章捐赠给了学校。
把爱和一生都留在中国
杨晨光是陕西省中医院的医生,也是与让有着20多年交情的朋友,当年他在朋友的推荐下,为让看病,与让相识。正是这一次机缘巧合般的相识,使让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了几年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研究,用中法两种文字写出了《简明中医外科学》和《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两本书,希望将中医文化介绍给世界,实现中西医的交流和对话。
让鼓励中国的医生到外国去学习先进的现代医学,同时与中国的传统医学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业。”让这样说过。让还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创立了“米睿哲中国爱心助学奖金”,从2011年开始,资助了陕西安康石泉县喜河小学13位贫困小学生完成学业,共计2万元。
刚来中国时,让常常会接触到想去国外学习但缺乏机会的年轻人。从80年代开始,他已经陆陆续续帮助几十位中国的年轻人去法国留学。2004年,33岁的杨晨光在让的推荐下,来到马赛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而在此之前,让已经帮助了50多个中国学子赴法留学。
从推荐学校到落实奖学金,从安排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教他们学法语,让在70多岁的年纪还多次往返中法两国,为学生们打点一切。他将自己绝大部分退休金都用来资助留学的学生,而对于他们,让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学成后一定要回国,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
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老校区外教公寓二楼一间近60平米的小房间住了二十多年,直到他去世。让年事已高,上下楼梯总有诸多不便,但尽管如此,他仍没有提出更多要求,因为他觉得学校给予他这样的住所已经是对他照顾有加。在这间狭小的公寓中摆满了各种高低不同的书架,在书架上却堆满了各类中外书籍。他的公寓里还摆满了中国艺术和民间物品,许多都是学生和朋友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这些礼物对他来说具有特别的价值。
“他是一个简朴的人,可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却从来不会吝啬,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人。”张平老师回忆说。他家里除了书很少买其它东西,平时也只吃一点面包、牛奶和奶酪,还有方便面。他有一个针线包,所有的衣服和袜子都是经过缝缝补补,穿了很久。但有一次他和朋友们一起去外面吃饭,在回家后,让又自己打车去小寨天桥,给了乞讨者钱才安然回家。凡事总要为别人着想,是他的习惯。
让的衣柜里是他在中国40年所有的衣服,几乎每件都穿了十年以上。一双皮鞋穿了30年,衣服破了,自己缝缝补补继续穿,很多和让接触的年轻人都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老人竟是出身法国贵族家庭。
1997年,让表达了一个心愿:由于自己年事已高,每年回国办签证不太方便,他想永远留在中国。经过申请后,他拿到了中国永久居留证,让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第一个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
2000年,让最后一次回到法国,向亲友告别,从那以后直到去世,让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他的朋友、同事、学生自发轮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让没有亲人在中国,晚年生病的时候,大家会轮流在他家通宵守夜。大家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最大的细致和关心。在中国朋友的陪伴和照料下,让度过了人生中平静却温暖的晚年。
直到96岁去世,让都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他说,如果他结婚的话,他只是为那个小家在付出。如果不结婚,他就可以为大家及整个社会服务。
根据让的生前遗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我希望我的遗体能对中国的医生有一点小帮助。”他在遗体捐赠申请表上这样写道。
时至今日,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仍屹立着一块篆刻着“耕耘友谊”四个大字的纪念碑,那是记念让先生鞠躬尽瘁四十年,始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学校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望一个甲子的光阴,重读让先生的人生故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越来越能验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非常重要”,以及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
回望让·德·米里拜尔先生的一生,在他平凡而伟大的博爱里,唯独没有他自己。在1976到2015这40年时间里,中国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位法国老人和中国人一起,见证着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百年奥运的梦想与荣耀,也一同经历过汶川地震的悲伤。近40年的共同生活,是他和中国朋友之间弥足珍贵的友谊,还有他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微笑。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魏润林 张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