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松:讲好国宝名碑 点亮万千游客的文博心灯

白雪松:讲好国宝名碑 点亮万千游客的文博心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4-16 09: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大家好,我是白雪松,很高兴为您讲解。我提前先说一句,我特别爱回答问题,而且我基本上能回答您所有的历史问题。”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白雪松在给游客讲解时打趣地说道。

在博物馆进行现场讲解时,白雪松不是最字正腔圆的那一个,他既能旁征博引,也能插科打诨。在直播间,白雪松与网友互动时,让冰冷厚重的石碑石刻,成了一连串甩出的“梗”,网络直播成为轻松活泼的文博知识脱口秀。白雪松这一系列的“另类操作”,也让西安碑林博物馆频频“出圈”。

从“理工男”到“文博圈”

“那时候我家里面整天在我旁边念一句话,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所以高考时我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数最高的生物工程。”白雪松开玩笑地说道。既来之则安之,生物工程专业也让白雪松培养了很多珍贵的品质:每天与显微镜、解剖实验为伴让他越来越细致;辨认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培养了他的系统思维,这种学习能力也被他用于工作后记忆文物的名称、朝代、作者、历史意义等。

由于白雪松文笔不错,毕业后的两年,他还尝试做了起点中文网的签约作家。但他逐渐发现,每天几千字的输出指标是在掏空自己,生活中缺少了积累与思考,这与他想要广泛学习、沉淀自身的想法相悖。

“我从小就爱看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白雪松表示,小时候家中没有简体字的书,几大柜子的书全是繁体字。他从小学二三年级就看繁体字的书,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李自成》等。丰富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量,让白雪松自幼就养成了一颗热爱历史文化的心。

机缘巧合下,他看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招聘要求。“长相周正,身高1米72以上,年龄27以下,热爱历史文化,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者优先。我说这不是我吗?我来了!” 自此,白雪松开始了在碑林博物馆“走向巅峰”的十二年。

量身定制“因人施讲”

2012年,和碑林相差整整900岁、同样属兔的白雪松来到碑林博物馆,成为一名讲解员。拿着一本讲解词,他开始逐字逐句地背诵每件文物的名称、朝代、撰文和书写者的简单介绍等信息。

很快,白雪松就体会到了“世界的参差”,他意识到原来不是每个游客都愿意听他把固定的开场白说完,也不是每个游客都愿意按照他提前背好的解说词去游览博物馆。

于是,白雪松为不同的游客“量身定制”讲解方案,针对不同的游客,白雪松尽量做到个性化讲解。“比如我讲解宋哲宗时,对于喜爱文学的游客,我就会讲这一时期‘群星闪耀’,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人都生活在这一时期;而针对年轻的游客,我就会说宋哲宗是中国古代400多皇帝里‘最帅的之一’。就像壶里倒豆子,挑他们爱吃的拿出来。”白雪松说,“我会先跟游客聊聊您是谁,来自哪。得知对方来自哪里之后就有因人施讲的方法,一个就是更深入更扩展,例如你所在地有青铜器,我也讲青铜器,还有一种是互补,例如上海碑石较少,那我就讲碑石。这两种方向,大家都喜欢。”

夯实自身传播中华文化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所有人都是喜欢快乐的。当我们发现做一个事情特别快乐的时候,不用说我们就会主动去做。比如我超喜欢讲解,那我就会不自觉地去查更多资料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快乐其实有两方面,一个是我自己工作,自己讲出来的时候很快乐,另一个就是让观众和游客也感到快乐。”白雪松认为,让游客感到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没有游客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看我讲解的你喜不喜欢,我一定要用更好、更让大家感到快乐的形式去表达。”

对于国外游客,白雪松也有自己讲解的心得体会,“要触类旁通,讲到碑林石刻时,我会给他们纵向比较、纵向讲解,中国这一朝代,在同一时期西方是什么朝代,有哪些重大事件,这样外国游客的兴趣就提起来了。”

“琴棋书画,唯独书法是中国所独有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四大古老文明中唯独中华民族的汉字传到了21世纪。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书写和书法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传统艺术,是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唯一没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领域,仍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原汁原味。”白雪松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深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书法艺术的特点是书写性,即通过笔触的运动和连续性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种特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书法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化,是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书法是最能代表民族特质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谈到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白雪松反思道:“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还是要夯实自身基础,保持较大的阅读量和知识量,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将不同的知识点和学科相关联,这既是我的营养源泉,也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桥梁。今后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用视频、微博、文字来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白雪松说,现在喜欢文物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但像碑林这样的博物馆,呈现出的都是石碑石雕等略显晦涩难懂的文物,“每件文物就像是一个个‘人’,它们有过往、有故事,甚至有一些秘密,我要讲好这些‘人’的故事,用更多游客喜欢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博物馆、爱逛博物馆。”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沐宁 焦香怡)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