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榆林化工:朝着绿色低碳加速迈进

国能榆林化工:朝着绿色低碳加速迈进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23 08: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厂区装置林立(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刘家硕摄

扫一扫看精彩视频

我的心里话

国能榆林化工烯烃事业部双聚装置副操 李鑫雨

时隔近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国能榆林化工考察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令人至今难以忘怀。总书记考察期间,我很荣幸地介绍了甲醇制烯烃的工艺生产流程。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实际行动为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本报记者 马腾整理)

本报记者 李旭佳 马腾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闫景 韩飞 见习记者 王重阳

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媒体服务中心 刘鹏

四月里,喜鹊叫醒了陕北的春天,百米井下“乌金”滚滚。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山海经·西山经》中所记载的,就是让陕北榆林发生“黑色革命”的煤。

40年前,一篇《陕北有煤海 质优易开采》的文章拉开了榆林能源大开发的序幕。几十年来,这座从沙漠里建起来的城市“点煤成金”,逐渐成长为国家重要能源供应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看煤。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在榆林,总书记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从此,我国能源革命掀开崭新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国能榆林化工的工作人员备受鼓舞。近3年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这群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青年,斗志昂扬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努力闯出一条绿色的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以“绿”为底 绘就低碳新蓝图

百米高塔林立、管线纵横交错、储罐星罗棋布……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处的榆林资源富集。几十年的变革,让榆林实现了从“农”到“工”的大踏步转型,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这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榆林繁荣起来了。”2021年9月13日,在前往国能榆林化工考察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望着窗外拔地而起的塔罐这样感慨。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基本国情。10余年间,从南海之滨到北国边陲,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煤炭供应安全,嘱托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

看项目、听汇报、问进度……在国能榆林化工,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情况,辩证指出“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样,就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

绿色,一直是这家12岁年轻企业追求的“底色”。

通过布局186万吨/年煤制甲醇联产40万吨/年乙醇装置、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世界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装置,该企业形成“煤头化尾,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的创新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国能榆林化工人踔厉奋发——

2021年11月21日,乙二醇项目一次打通全流程,历时108小时成功产出合格乙二醇产品。该项目装置由国家能源集团自主设计、建设,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2022年4月,经过近一年半的攻关,分盐结晶装置产出合格氯化钠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于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工业技术路线。

“我们实现了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上的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国能榆林化工公用工程事业部水处理装置工艺工程师高凤成告诉记者,相较纳滤膜法分盐,该技术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流程短,真正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

追“绿”,是榆林人高凤成一直以来的追求。从小生活在“风沙口”,他见证了家乡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的奇迹。如今,他每天和污水打交道,把污水变清成为他的新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来榆林考察时,国能榆林化工烯烃事业部操作工李鑫雨向总书记介绍了甲醇制烯烃的工艺生产流程。这一幕让她终生难忘。

“新时代的工厂,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越来越成熟,污染越来越少。”李鑫雨说。李鑫雨从小生长在黑龙江大庆,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奉献精神一直感染着她。

为了把更多“乌金”炼成“绿金”,越来越多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种种变化李鑫雨都看在眼里。告别了父辈们“肩挑背扛”的生产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她充满干劲。李鑫雨说:“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人寄予厚望,我们更要传承老一辈人的实干精神,发挥好年轻人的优势。”

创新驱动 打造新质生产力

国能榆林化工中心控制室的企业产品展示台上,有序摆放的水杯吸管、牙刷梳子、工程棒材等展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些都是可降解的煤化工产品?”

“是的!这是我们通过‘PGA’生产的可降解塑料产品,是理想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在土壤、海水等自然环境中仅需半年至一年时间便能完全无害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国能榆林化工技术质量部技术管理工程师杨学超进行了“揭秘”。

杨学超口中的“PGA”,就是国能榆林化工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世界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

作为国家级示范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9月正式打通生产流程。项目生产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各种暂堵材料以及医用手术缝合线、骨骼支架材料等领域。

“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煤基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每吨产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约5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65%,工业增加值增加2至3倍。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的大背景下,这为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解决我国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杨学超说。

榆林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优。如何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成为摆在榆林众多煤化工企业面前的切实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国能榆林化工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产学研用”合作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和实践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新路径、新材料、新工艺。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近年来,我们累计立项科技创新项目38项,立项资金超过15亿元。”国能榆林化工技术质量部工艺技术管理工程师刘勇告诉记者,以煤炭为原料,通过一个个装置、一道道工艺,公司成功延伸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产业链,走出一条“由黑到白”完整产业链的探索之路。

每天上午,国能榆林化工甲醇事业部乙二醇装置副经理朱振奋都会穿梭在管线纵横的装置生产区,现场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监测设备运行参数,保证装置安全、稳定、清洁运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化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今年,我们还承担了重点研发计划,将与国内重点院校携手合作,切实丰富产品结构。”朱振奋表示。

在向“新”迈进的赛道上,吹响号角、奋力前行。

目前,国能榆林化工正在实施开展国家能源集团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低能耗、低碳排放氮气—水光电催化合成氨”等重大项目,着力推进煤制油化工与新能源绿色协同发展、合成氨工业转型升级。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示范,围绕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链,着力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打造‘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对于未来发展,朱振奋信心满满。

人才引领 聚力高质量发展

国能榆林化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展陈馆里,有一个“化学塔”,塔内陈列着乙二醇、氯化钠等煤化工产品。这是企业的生产结晶,更是研发人员年复一年的心血。

“一支年轻的队伍啊,欣欣向荣。你们是承担着历史任务的一批人。”2021年9月13日,在国能榆林化工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着一张张年轻面庞深情嘱托。

亲切勉励春风化雨,殷切嘱托重如千钧。国能榆林化工公用工程事业部水处理装置污水主操张翠花,就是这支年轻队伍中的一员。

“昨夜分盐结晶的氯化钠质量很好,技术越来越成熟!”4月17日,虽然刚刚结束夜班,但张翠花的语气里却没有疲惫,反而多了些亢奋。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翠花起初只是一名操作工。入职不到2年,初出茅庐的她便凭借勇于攀登的精神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翠花每天‘泡’在装置现场,和老师傅们爬管廊、学工艺、干操作,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公司破格认定为高级工职业资格。”提起这个徒弟,高凤成赞不绝口。

“陕北水资源匮乏,公司能实现百分之百回收利用达到‘零’排放,我特别有成就感。”张翠花坦言,企业越来越重视绿色低碳环保生产,年轻的她,有信心带好更年轻的新人。

工匠精神的传承,在老带新之间流淌。师徒关系的纽带,无形中架起人才培养的桥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我们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施绩效积分制等方式‘赛马论英雄’。”国能榆林化工组织人事部培训开发主管赵尔基说,公司和多家高校达成合作,让人才“引进来”“走出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入选“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近3年来,通过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等硬措施,国能榆林化工在国企改革的平衡点上找到能源化工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精益求精的工业浪潮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工匠,绿色成绩单越来越亮眼。

4月的秃尾河畔,春意渐浓。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身穿蓝色工服,朝气蓬勃地走进“家门口”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吸取养分,国能榆林化工团委书记李小虎脸上满是笑容。

“作为新时代的煤化工青年,我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践行能源强国和产业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为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小虎说。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们期待,这支用青春书写能源化工“绿色答卷”的铁军,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