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沟村:当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高西沟村:当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24 15: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高西沟谷子熟了(资料照片)。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婵摄

我的心里话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姜良彪

近3年来,高西沟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好了这份生态家业。经过植绿补绿兴绿护绿,我们村的绿化面积扩大了2000多亩,村党支部也成了“三秦楷模”。我们带领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有了幸福院,还办起了“村晚”,村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我们盼着总书记再来高西沟!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婵整理)

本报记者 李旭佳 刘坤 张乐佳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刘勃江 何易卓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婵 高津

“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这句话,道出了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人的欣喜,也反映了他们引以为傲的绿色巨变。

一个普普通通的陕北小山村,如何从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村子“升级”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村?

秘密,藏在一份被珍藏了59年的发言稿《立下愚公移山志 敢教穷山变富山》中——自力更生摸清山水的“脾气”,通过山顶栽树戴绿帽、山坡梯田缠腰带、峁边植树种牧草、陡坡立坬种柠条、沟条庄稼带果树、沟底打坝淤良田的“六层摆布法”,实现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格局。

这一次发言,发生在1965年3月召开的陕西省贫农下中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汇报人是如今80岁的高西沟村村民常锦栋。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肯定了高西沟村的成绩,这让高西沟人心潮澎湃、备受鼓舞。

暮春时节,高西沟村山桃花竞相开放,梯田果园里的苹果花相继开放。近3年来,高西沟人不忘嘱托,持续守绿、追绿、用绿,绿色的村庄里笑声越来越响亮。

“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4月,春风习习,龙头山上迎来一批批“绿色”取经者。

清清嗓子,高西沟村“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又一次为来访者激情讲述“绿色家产”的由来:“经过60多年坚持不懈地治沟治坡,村里40座山峁、21道沟岔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姜良彪声音洪亮,银白色的头发写满了奋斗的故事。

阴坡上松树、槐树等生态林绿意盎然;阳坡上苹果树、杏树等经济林充满生机。

“这是我们几代人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辛勤耕耘的结果。”回忆起2021年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的情景,姜良彪难掩激动,“就在龙头山山顶,我给总书记介绍了村里近年来水土治理的成效。那天我还特意穿了新布鞋哩。”

时光倒转,景象迥异。谁曾想,“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的高西沟村以往却是“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土地瘠薄、十年九旱。

1958年起,痛则思变的高西沟人民通过科学规划、大胆实践开启了艰难的征山治水。

“那时候大家没日没夜地干,冬天头发上都是冰碴子也没人喊累!”姜良彪忆苦思甜,“我们主动退耕还林还草才有了这份‘绿色家产’。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就这样日复一日,高西沟人发扬“愚公”精神,把“穷山沟”变成了“塞上江南”。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村民在陡坡立坬种柠条。那些场景,常锦栋历历在目:“大家把绳子绑在腰上从崖顶吊下去,然后把柠条籽捏在泥蛋蛋里往崖坬坬上扔。遇到雨水,柠条就能生根发芽。”

作为攀坬爬坡的“高手”,时任生产队副队长的常锦栋被村民称为“爬山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高西沟的陡坡立坬上迎来新的一批“爬山虎”。

4月11日,在高西沟村果园北侧的深沟里,一架无人机在操作员刘利军的“指挥”下,带着两株圆柏腾空而起,快速飞向崖畔上早已打好的鱼鳞坑。种树人接下树苗,种下新的绿色希望。

“以往种树需要人拉肩扛,费时费力。如今用无人机‘飞天种树’,2至3人就能搞定几座山,效率很高。”刘利军说。

在科技的加持下,曾经难以征服的陡坡立坬有了新的守护者。“新时代造林员”将越来越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山梁沟峁逐渐变成同高西沟一般的绿水青山。

老一辈高西沟人“积淀”下的绿色财富,也成为“林二代”高治根的执着与坚守。他的父亲高祖圣曾是高西沟村林业队队长,小时候的高治根总跟着父亲上山种树。

“那时候山上没水,浇水全靠人从沟里往山上抬。现在种大树有吊车吊,种树苗有无人机,浇水也有水泵抽水,比以前轻松太多了。”看着眼前茂密的林地,高治根感慨不已。

如今,高治根从父亲手里接过生态护林员的接力棒,每天6时准时骑着摩托车入山巡护。他说:“树林里落下的松针有油性,烟头落下去很可能会着火。防火是巡林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村里没发生过森林火灾,我可要把这个纪录保持好嘞!”

“村里的生态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旺”

小米是高西沟的“金穗穗”。

“如今,凭借好品质,村里的小米不愁卖!”4月11日,高西沟村村委会主任高治前告诉记者,当前村里已建成谷子示范样板田500亩,配套建有“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节水设施等,种植谷子、糜子等小杂粮,产量较米脂县平均水平高30%。

为了让小米走上产销“快车道”,高西沟村加快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引入电商平台成立“高西沟陕北直播基地”,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运营模式,由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订单收购。

“通过采取‘线上+线下’营销策略,我们建立起完整的产销体系,解决了群众种植小米的后顾之忧。”高治前说,杂粮已经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振兴粮。

改革开放以来,高西沟村与时俱进,逐步把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优化为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田地的“三二一”模式,村里的绿色生态逐渐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经济。

从高西沟村驱车盘山而上,只见千亩苹果花迎春开放。不少果农早早来到果园,为果树疏花、剪枝。这里种植了富士、黄元帅、嘎啦等品种。

“我们的山地苹果因种植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足,色泽鲜艳、肉质细脆、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高治前骄傲地说,村里的苹果很早以前就出过国。

为提高山地苹果竞争力,2022年,高西沟村为果园示范区配套实施了滴灌系统、防雹网架设工程,实现亩均产量2000公斤,果园总产值达120万元。山地苹果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蛋蛋”。

作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村,高西沟村名声在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团队和个人来此学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经验,这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锦武是高西沟村村民,在村里经营着一家“不挂牌”的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4月12日,记者见到高锦武时,他刚刚完成一个团队的用餐接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们村太准确了。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业务也从餐饮服务拓展到民宿接待。”高锦武笑着说,“村里的生态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旺。”

依托自身生态优势,高西沟村把村民镶嵌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近年来,高西沟村年平均接待参观者8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100余万元。

此外,高西沟村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文化艺术节精彩纷呈,“村晚”“啤酒节”活力四射,新能源充电桩、便民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些都为高西沟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了亮色。

“让绿水青山成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老党员高锦仁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在村口的坡道上,去年新落成的“高西沟记忆”三馆静静矗立。精美的非遗展品、丰富的馆藏图书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如今,茶余饭后散步到馆中借阅图书,成了高锦仁的新乐趣。

三馆是啥?“三馆就是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是我们村打造精神文明实践园地的新探索。”“90后”高西沟村专班工作人员马川川“答疑解惑”。

三馆所在的23孔窑洞,是高西沟精神代表人物老支书高祖玉、两届全国三八红旗手常秀英的故居。如今,经过复原修缮、功能划分、院落及周边环境整治,这里焕然一新。

“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村子越来越有人气了!”高锦仁说。

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整理编写高西沟村志、文化技术送教入户……这两年,作为村里的文化宣传标兵,马川川过得忙碌而充实。

“为了编写村史,我花一年时间遍访村里老人,听他们讲述开山造林的奋斗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一辈不懈奋斗的精神。”马川川感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年轻干部要继承好、践行好、宣传好高西沟精神。”

积极创建各级文明村、多方争取资金建设文化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施高西沟村文化墙项目……一项项举措,不仅提高了高西沟群众的文化素质,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如今的高西沟,不只是生态村、产业村,更是幸福村、美丽村。

“近年来,村委会班子成员带领村里做大做强苹果等产业,提升了生活质量,改善了村容村貌。我们正从生态高西沟走向幸福高西沟。”“80后”高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利东说,“群众的幸福生活就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午后,在高西沟村幸福院门前,老人们饭后围坐在一起晒太阳。现在,由村集体出资,高西沟村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费在幸福院吃饭,顿顿有肉吃。

一旁的村卫生室里,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村医白慧正在为前来买药的老人详细说明使用方法。

“高西沟村是米脂县最早使用智慧医保系统的村子之一。老人买药实现足不出户,看病治病方便省心。”白慧介绍。

漫步在村道,村中处处干净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我们还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先后开展了清理垃圾、淤泥、路障,治理柴草乱堆、粪便乱倒、墙院破烂‘三清三治’行动,切实改善了村容村貌。”高利东说。

“修建水旱厕所、打通断头路、修整窑洞屋舍……”姜良彪细数这些年村里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所作的努力。对于未来,他还有说不完的计划和目标。“荣誉、担子在肩上,就要坚持下去。我们要想方设法为村民谋福利,让绿水青山成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姜良彪说。

夕阳西下,参与过当年开山造林的高锦仁坐在幸福院里,望着对面山上的苍翠森林,眼中满是欣慰。

“我们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下一代手中。只要守住这些绿色,高西沟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高锦仁说。在他的胸前,“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