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天下名州”之美誉,也是陕北榆林红色资源、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最丰富、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如今,绥德不仅以民俗、饮食而闻名,也因为特色农业而享誉省内外。不管是山地苹果、沙地红薯、小杂粮,不仅成为绥德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成为深受群众青睐的特色农产品。
丁树平 摄
近年来,绥德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技术,发展优质农业品种,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之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践行者。202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7元。
昔日荒山成为致富的园区
4月27日,阳光明媚,草木葱茏,走进绥德县赵家坬现代农业园区山地苹果园,58岁的丁守随正忙着给果树疏花,“我们的山地苹果日照时间长,又脆又甜,销往全国各地,优果能卖10多元一斤。”
赵家坬现代农业园区位于绥德县城东北12公里处,原来四周都是荒山,如今成为一个以山地苹果产业为主导,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推进的“产学研、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园区。园区以赵家坬村为核心,覆盖周边5个行政村,规划建设面积5万亩。
2017年,赵家坬村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6997亩撂荒土地承包给二十四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经营。2018年,周边村先后效仿也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建成果园1.4万亩。
丁树平 摄
昔日的荒山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山”。如今,园区建设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为主的“三增”成效。贺家坪村的延巧梅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如今在果园务工,一个月3000,在家门口就拿上了“工资”。
园区通过务工、土地租赁、果园运营等方式带动赵家坬及周边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其中年务工收益600多万元,土地租赁收益60多万元。
2022年园区初期挂果3500亩,产量350吨,产值280万元,预计进入盛果期后年均纯收益达5800万元。园区将种养殖业、加工产业及商业、餐饮业等一二三产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019年以来,园区先后被省市定位为“新时代的高西沟”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首席专家赵政阳教授牵头的国家级苹果试验站成功落地园区,科技兴农为园区发展插上了翅膀。
园区的成功建设,让村里大变样,吸引了大量外出人口返乡,汪洋就是其中一个,原来他在西安一高校当老师,如今他成为二十四洼合作社的副理事长。赵家坬村常住人口从以前的120余人增加至460余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由65岁降至55岁。
发挥地标优势做强特色产业
绥德县总面积185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典型的峁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53万亩,总人口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是一个农业大县。
丁树平 摄
如何把峁梁沟坡地变成群众致富之地,绥德县深挖苹果发展潜力,积极引进山地苹果新品种、新技术,让小苹果逐步成为大产业。
丁树平 摄
绥德县地理位置优越,苹果生产区同美国加州蛇果、日本富士等世界上的优质苹果处在同一纬度上(北纬37度),是世界公认的苹果优生带。
温度、日照等7大指标均符合优生区条件,所产的苹果以18%的糖度、8.5kg/cm2的硬度,决定了它“果之极品”的内在品质,被陕西省果业局认定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并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近年来,绥德县紧抓陕西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战略机遇,通过基地建设、抓好品质、做强品牌等一系列措施,确定了以山地苹果为主的“4+X”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将山地苹果培育成为全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截至2023年底,全县山地苹果面积达23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年产量22.5万吨,年产值9亿元。进入盛果期后,全县23万亩山地苹果年产值预计达40亿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全县28万农业人口人均增加收入14000多元,山地苹果将成为绥德县的致富果、振兴果。
绥德山地苹果不仅品质好,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逐渐提高。近年来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上,绥德山地苹果分别获得优质苹果金奖3个、银奖1个,荣获果王大赛一、二等奖各一个。
2018年“绥德山地苹果”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现有山地苹果注册商标两个,“墕头红”山地苹果已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并荣获国家认监委有机转换证书,有力提升了绥德山地苹果的品牌形象。
如今,绥德山地苹果采购客商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线上线下销售量持续上升,尼泊尔等东南亚的外国客商也慕名而来批量订购。
王牌产业带来农民增产增收
在绥德崔家湾镇王梁川村,陕西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育苗中心,村民正在忙着剪红薯苗。育苗中心年育苗1000多万珠,培育的“绥薯一号”红薯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
“5月栽苗苗,10月数票票。”公司总经理刘治国快人快语,“种红薯生长快、见效快,行情好时,红薯价格一斤能卖到五元,产量最高到8000斤,是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崔家湾镇是绥德县沙地红薯的核心产区,崔家湾镇镇长王非对红薯产业如数家珍,“如今,崔家湾镇经过对农田进行高标准整治,已建成集中连片种植基地8000亩,传统零星种植发展为集中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王非介绍,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举办红薯种植提质增效培训会、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崔家湾镇不断提升农民的种植思维和栽植技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薯农实现稳步增收,产业实现高速发展。
通过实施8项科学试验示范,红薯亩产从原来的800斤提升4000多斤,最高产量可达7500斤;批发价从每斤0.8元涨至每斤5元,精品薯能卖到10多元。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民的增产增收,苏家圪坨村村民苏世文种了110多亩地,一年纯收入数十万元。同时村集体也受益,村委会2023年增加收入20多万元。
在注重品质和产量的同时,绥德实施产业品牌战略,注册了“绿源沙地红薯”“富硒红薯”“蒸薯福”等红薯商标,加入了陕西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功申报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2022年,在绥德县本土选育种植的红薯品种——“绥薯一号”,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甘薯类新品种,为该品种快速推广和振兴地方产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延伸红薯产业链,形成了红薯干、红薯粉、红薯茶等初级加工产业链条,并带动储运、营销、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一系列组合拳下,沙地红薯的规模、产量、价格、品牌、潜力实现了五个高质量提升,仅此一项产业,2023年为崔家湾镇创收1.1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
如今,小小的沙地红薯已成为绥德县的王牌产业,分布在10个镇,带动一万多户增收致富。截至2023年底全县种植面积达4.8万亩,产量达9.6万吨,产值3.84亿元,成为绥德县乡村振兴的示范产业。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