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陈炉镇 聆听千年瓷韵回响

漫步陈炉镇 聆听千年瓷韵回响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5-10 09: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陈炉古镇(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赵杨博摄

本报记者 赵杨博

在黄土高坡沟壑间,藏着一座油画般梦幻的千年古镇。它就是“炉火千年不绝”、因“陶炉陈列”而得名的耀瓷烧造基地——陈炉镇。

漫步古镇,处处可见陶瓷。一砖一瓦、一瓶一罐,东方美学独有的韵味在古镇氤氲开来。

4月27日,45名来自渭南的学生前来研学。在古镇的核心观景区,他们透过玻璃,好奇地望着层层叠叠的瓷片。

“注意看玻璃里面的残瓷废片,它们是古镇制瓷历史发展的见证。过去,这里是残瓷废片的堆砌地,岁月荏苒,形成了一座座小山头,当地人叫瓷瓦山,考古学家称其为文化层。这种瓷瓦山在古镇比比皆是……”63岁的铜川文化传播大使、“陈炉古镇第一讲”吴欢喜生动的讲解从扩音器里传出来,回荡在学生耳畔。

“为什么说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什么说古镇是‘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当大家在犄角旮旯都能看到瓷片时,或许就可以理解了。”吴欢喜耐心解说陈炉陶瓷历史文化,尽己所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

这些年,吴欢喜接待的研学团队已数不清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走进陈炉、了解陈炉、爱上陈炉。讲好家乡故事是我的使命。”吴欢喜说。

4月27日,李家瓷坊院内人声鼎沸。游客参观窑洞里的“耀瓷展”,在院内嗅着槐花香,围炉煮茶、把玩瓷器,好不惬意。

李家瓷坊是继承千年技艺的制瓷企业,也是铜川第一批老字号。2013年,李家瓷坊第十代传承人李忠楼对李家瓷坊原址进行改造,建起耀州瓷工艺制作流程展示区、产品展览区、游客陶艺体验区以及技能培训区。李家瓷坊集制作、学习、体验及参观于一体。2020年进行第二次改造,开发了龙柏芽罐罐茶,并提出了古镇慢生活的理念,把瓷坊打造成休闲度假文化院落、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最近,来我家小院围炉煮茶的人特别多,高峰期还要排队预约。我们的茶具用的是自家烧制的瓷器,茶叶则选取当地特产龙柏芽。我们要用心用情做好服务,讲解好、传播好古镇的历史文化。”陈炉镇李家瓷坊负责人徐欣高兴地说。

李忠楼、徐欣还把古镇慢生活拍成短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宣传,深受网友喜爱。

王家瓷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每一天都有游客慕名参观。王家瓷坊负责人王战军总会热情地迎上去,讲解倒流壶等耀瓷精品。

王战军出生在陶瓷世家。1996年下岗后,他与妻子开办了瓷坊。

“我会做,她会画,我俩分工合作。我们希望把耀州窑的制瓷工艺一代代传下去,让陈炉的‘炉火’越烧越旺。”王战军说,王家瓷坊吸纳了众多制陶人,还培养了众多人才走出去,自立门户。

陈炉镇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1个,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人。陈炉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镇。

近年来,陈炉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完善非遗工作体系,挖掘非遗传统项目,组织非遗传承培训,丰富非遗活动内容,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我们每年组织开展各类非遗活动20多次,培育陶瓷艺人200余人,带动全镇600人从事陶瓷制作,‘指尖技艺’已经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指尖经济’。未来,陈炉镇将加速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植入形式多样的展示、展演、体验活动,为非遗保护和民间本土文化赋能。”陈炉镇镇长常雅甜表示。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